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附加滤过对腹部数字化X射线摄影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10例行腹部X射线摄影的患者病例资料。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用获得相同mAs时的对应厚度(18 cm)的有机玻璃作为模拟腹部的衰减体。将CDRAD 2.0模体和17块10 mm厚的PMMA板(总厚度18 cm)置于检查床上,附加滤过分别选择无附加滤过、2 mmAl、0.1 mmCu+1 mmAl、0.1 mmCu+2 mmAl,电离室等级分别选择-2、-1、0、1、2时进行曝光,采集图像并使用CDRAD 2.0模体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影像质量因子(IQFinv)。根据不同附加滤过将影像质量因子分组,测量每次曝光时模体表面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使用PCXMC软件估算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无附加滤过、2 mmAl、0.1 mmCu+1 mmAl、0.1 mmCu+2 mmAl的皮肤入射剂量分别为(0.546 1±0.200 8)、(0.376 2±0.133 8)、(0.285 3±0.100 1)和(0.289 9±0.099 2) mGy,有效剂量估算值分别为(79.63±29.24)×10-3、(71.05±25.56)×10-3、(63.58±22.18)×10-3和(67.64±23.11)×10-3mSv,性腺器官剂量分别为(0.058 1±0.020 8)、(0.050 0±0.018 0)、(0.044 8± 0.015 6)和(0.047 7±0.016 3) mGy,IQFinv值分别为4.70±0.61、4.80±0.84、4.60±0.55和4.60±0.60。在不同附加滤过下,有效剂量与皮肤入射剂量呈线性相关,表面入射剂量增加则有效剂量增加,0.1 mmCu+1 mmAl附加滤过时剂量最低,组间IQFin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射线摄影最适宜的附加滤过为0.1 mmCu+1 mmAl,此时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辐射剂量得到合理降低,达到了摄影参数最优化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FNA(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附加钛缆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7例;研究组选取PFNA联合钛缆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钉板固定治疗,观察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通过治疗后,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应用PFNA联合钛缆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治疗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FS+)患儿的疫苗接种风险。方法选择浙江大学绍兴医院儿科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7例临床诊断为GEFS+的患儿,利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将其分为SCN1A基因突变阳性组(SCN1A+组)11例及SCN1A基因突变阴性组(SCN1A-组)51例(剔除其余5例其他基因突变),回顾性分析2组患儿自出生至7岁龄疫苗接种后的惊厥发生次数以及体温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儿惊厥发生后外周血白介素(IL)-2、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11例SCN1A+组GEFS+患儿接种疫苗共34次,发生疫苗后惊厥次数为16次,发生率为47.00%;51例SCN1A-组GEFS+患儿共接种疫苗186次,发生疫苗接种后惊厥次数为12次,发生率为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1A+组GEFS+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为(38.06±0.57) ℃,SCN1A-组GEFS+患儿发生惊厥时体温为(39.49±0.4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N1A+组GEFS+患儿惊厥后外周血IL-6、IL-10表达水平分别为(96.80±25.05) pg/mL、(74.90±18.28) pg/mL,明显高于SCN1A-组GEFS+患儿的(72.97±4.81) pg/mL、(43.99±10.63)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N1A+组GEFS+患儿比SCN1A-组GEFS+患儿更易发生疫苗接种后惊厥,且惊厥的热敏感现象更明显,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惊厥的发生。
简介:摘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可并发远端附加现象。远端附加现象常伴有不理想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多见于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后的患者,表现为主弯跨度向远端未融合椎体延伸。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远端附加现象的定义为主弯下端椎向远端移动,主弯远端椎体数目增加且伴有远端融合椎下端第一椎体偏离骶骨中线增加5 mm以上或远端融合椎下第一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远端融合椎的选择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由于外科医生的标准不同,远端融合椎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不是单个危险因素直接导致的结果,其他危险因素,包括骨骼成熟度、远端融合椎与骶骨中线的距离、L4倾斜分型、肩平衡、冠状面平衡、腰弯柔软度、主胸弯矫正率、远端融合椎旋转等。远端附加现象的进展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不得不进行支具治疗甚至手术翻修。目前关于术后远端附加现象进展以及手术翻修指征的文献报道甚少。本文针对AIS患者术后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预防以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为某型综合救援船设计一种船载人员洗消系统,可在海上核应急医学救援过程中对核沾染伤员进行洗消。方法兼顾人员洗消系统预留的有限空间和人员洗消的需求,对系统的舱室进行了划分,设计了洗消流程。对洗消系统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分析与细化,确定了各工作耗时,运用流程仿真软件FlexSim对洗消系统进行了建模仿真。结果采用国际上常用的深潜救生艇的救援速度对仿真系统进行运行,大部分对象的使用率为48.6%~82.9%。出于对象多重性的考虑,干肤位和穿衣位的平均使用率低于40%,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某型综合救援船的船载人员洗消系统设计布局合理、流程明晰,能够满足核应急医学救援中伤员的洗消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某测量船官兵远海调测期间发生疾病的特点和规律,为更好地执行此类医疗保障任务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某测量船157名官兵2018年3月31日至9月4日执行远海调测任务期间的门诊伤病记录,统计航行时段的病例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发病特点及各系统疾病发病率与温度、湿度、风力、浪高的关系。结果共436例次伤病员进入统计,发病率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运动系统伤病、皮肤和软组织损伤、消化系统疾病,占发病总例次的73.9%;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损伤、腰背颈肩痛、过敏性皮炎、癣的构成比分别为19.6%,12.2%,8.9%,5.5%,5.5%。结论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与平均浪高、平均湿度、平均风速呈负相关;皮肤病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与平均浪高呈负相关;运动系统伤病发病率与平均浪高、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皮肤和软组织损伤发病率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与平均浪高、平均湿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