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 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 方法: 培养 桑黄菌菌株,激光照射进行物理 诱变, 比较桑黄菌物理 诱变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使用发酵培养基进行 桑黄菌发酵, 比较桑黄菌发酵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 结果: 桑黄菌物理诱变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 83.55±5.02 ) % ,较物理诱变前的( 79.86±4.98 ) % 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发酵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 82.90±4.48 ) % ,较发酵前的( 77.45±4.32 ) % 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 桑黄菌进行 物理诱变和 发酵均能提高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
简介:摘要 目的 : 研究四黄粉对化疗患者血管的保护。方法:对 40 位化疗患者血管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四黄粉能减轻化疗药 物 对血管的损害。结论:四黄粉湿敷于化疗患者输液肢可减轻或避免输液肢血管发黑,有效保护了血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简介:摘要胸椎黄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TOLF)是胸椎黄韧带纤维组织转变为骨性组织的病理性异位骨化过程,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及胸脊髓病的最常见病因。影像学检查是定位、定性诊断TOLF的最常用手段。临床上根据骨化形态、分布、脊髓压迫程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制订的TOLF分型系统有很多,但应用混乱,迄今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对TOLF分型系统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评估分型系统的可靠性及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经文献检索,X线诊断TOLF的准确性低,相关分型较少,可靠性差;基于CT的Sato分型(外侧型、扩展型、扩大型、融合型、结节型)和Kuh分型(单侧型、双侧型、桥接型),基于MRI的Kuh分型(喙型、圆型)和陈仲强分型(局灶型、跳跃型、连续型),以及合并硬膜囊骨化的Muthukumar分型(Tram track征、Comma征)等从不同角度和维度阐述了TOLF的类型,在反映骨化机制、评估病情风险、指导治疗方案或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的准确性及分型可靠性较高。结合CT和MRI的多维度、多层面影像学参数将在TOLF的精准化诊疗及新分型探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简介:摘要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ligament flavum, TOLF)系脊柱韧带异位骨化性疾病之一,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发病率较高。由于TOLF的病理本质为软骨内成骨,所以保守治疗无法根治,手术干预是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TOLF患者年龄普遍较大,且起病隐匿,症状、体征各异,定位诊断困难,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研究TOLF的成骨分化机制以找到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手段尤为重要。目前,已发现多种因素与TOLF的成骨分化有关,如遗传、机械刺激、分子生物学因素、代谢及微量元素异常等,而分子信号通路对于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定向分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综述系统性总结参与调控黄韧带骨化过程的相关信号通路,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STAT3信号通路以及其他信号通路和因子,同时分析这些信号通路在黄韧带细胞成骨分化中发挥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可为进一步探究TOLF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依据,也为更深入探索有效的治疗靶点和预防方式提供可能的方向。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8年3月—2020年3月之间进行本研究的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研究样本选择,共选择108例,用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其中对照组以传统的治疗方案为主,观察组则以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方案为主。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疼痛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数据较高,因此(p<0.05),观察组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与对照组之间相比数据相当,因此(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的数据要低,因此(p<0.05)。结论 在临床上对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进行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方案的效果极佳,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疼痛的程度,值得临床的借鉴与利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研脾胃虚寒证胃痛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剖析中药参附黄蒲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纳选患者的时间限定在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将入选的90例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随机划分至对照组(常规治疗,n=45)及观察组(中药参附黄蒲汤,n=45)内,观察对比各种干预后的各临床症状积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胃脘痛(1.02±0.23)分,嗳气(0.86±0.54)分,纳差(1.15±0.45)分,胀满(0.66±0.45)分与对照组的(2.28±0.45)分,(2.26±0.22)分,(2.27±0.34)分及(2.19±0.18)分相比,数据具体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取得的临床疗效95.56%,对照组为80.00%,组间输入SPSS23.0检验可见p<0.05。结论:为脾胃虚寒证胃痛患者应用中药参附黄蒲汤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 xanthomatosis, CTX)一家系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于2019年5月30日收治的1例CTX先证者的病史,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跟腱肿物病理检查,对先证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CYP27A1基因突变分析。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并复习已报道的CTX病例,总结CTX的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为39岁女性,因“双下肢无力5年余,加重伴言语不清1年”入院,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双侧锥体束受损表现,以及小脑病变的表现。跟腱组织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积,CYP27A1基因存在c.435G>A和c.1263+1G>A的复合杂合突变,先证者姐姐CYP27A1基因突变与其相同,其母亲为c.435G>A突变的携带者,父亲为c.1263+1G>A突变的携带者。从国内主要数据库中检索到17例临床资料详细的CTX病例报道,结合本文的1例患者,其中临床特征出现频率>50%的有锥体束征、智力下降、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跟腱肿物、白内障、高弓足。结论CTX起病隐匿,若患者出现常见疾病无法解释的锥体束征、智力下降、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跟腱肿物、白内障、高弓足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CTX可能,可通过组织病理、CYP27A1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 三黄散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经典名方,在《备急千金要方》、《普济本事方》、《点点经》等中皆有所载,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外治治疗方面,多运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流行性腮腺炎、浅表静脉炎、急性乳腺炎、带状疱疹等病的治疗,而其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且颇有成效,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易黄止带汤对脾虚湿热型阴道炎患者的作用。方法:从我诊所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收治的脾虚湿热型阴道炎患者中随机抽取 58例患者,经分层抽样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试验组( 29例)与常规组( 29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施加易黄止带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雌性激素、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水平。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雌性激素、 TNF-α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 结论:易黄止带汤对脾虚湿热型阴道炎的治疗效果良好,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雌性激素、TNF-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外用马黄酊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马黄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血管外科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马黄酊外用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马黄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1例59岁女性患者为保健误将黄独零余子当作何首乌每日1枚蒸熟服用,服用10 d(第10天服2枚)后出现黄疸、乏力、纳差、恶心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09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 620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98 U/L,总胆红素(TBil)566.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01.5 μmol/L,总胆汁酸(TBA)351.4 μmol/L。诊断为黄独零余子中毒性肝炎,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茵栀黄注射液静脉滴注,熊去氧胆酸片和中药汤剂口服。25 d后肝功能明显好转,ALT 39 U/L,AST 90 U/L,γ-GT 115 U/L,TBil 60.6 μmol/L,DBil 34.5 μmol/L,TBA 121.5 μmol/L。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采用西黄丸联合 ET 方案(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 方法: 随机抽取 2017 年 6 月 -2017 年 12 月 在本院治疗的 98 例 乳腺癌患者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 49 例 。两组均给予 西黄丸治疗 ,联合组加用 ET 方案 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 90d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和 1 、 2 年后患者的生存状况,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 联合组的 1 年生存率和 2 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 P<0. 05 ) 。 结论 :西黄丸联合 ET 方案治疗乳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