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人体掌骨的显微硬度,对比分析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的硬度值,探索人体掌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取3具新鲜健康冰冻尸体的掌骨标本,将右侧掌骨软组织剥离,用慢速锯在掌骨基底、掌骨干和掌骨头处垂直其长轴进行切割,切取厚度为3 mm的骨组织标本。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掌、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硬度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切取45个骨组织切片,测量900个位点。研究发现掌骨总体硬度为(38.23±7.15) HV,其中第三掌骨硬度最大(41.04±6.75) HV,依次是第二掌骨(39.62±7.64) HV、第一掌骨(37.83±6.52) HV、第五掌骨(36.69±7.30) HV、第四掌骨(35.97±6.28) HV。掌骨干硬度(43.45±6.35) HV高于掌骨基底(35.82±6.17) HV和掌骨头(35.43±5.85) HV(F=16.415,P<0.01),而掌骨掌侧硬度(37.58±7.35) HV、背侧(38.93±7.08) HV、内侧(38.26±7.00) HV、外侧(38.15±7.14) HV,四部位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2,P=0.256)。结论本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掌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的理解,可指导掌骨骨折术中内固定物的放置位置、置入方向和数量,并为3D打印人工掌指关节用于治疗掌骨粉碎性骨折或缺损提供了数据支持。

  • 标签: 掌骨 生物力学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1~T10的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1~T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 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7、4.750、6.621,均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t=1.785、3.159、3.103,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1~T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7、T7、T6。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6~T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 标签: 胸椎 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骨组织作为非均质其各部分的硬度也不相同。本实验中取三具新鲜冰冻标本的骶骨,按Denis分型将骶骨分为Ⅰ、Ⅱ、Ⅲ区,每区三份,行骨硬度测定。旨在通过对骶骨骨硬度的测定明确骶骨骨硬度分布特征,为梯度弹性模量人工骶骨的3D打印、更符合骶骨骨硬度特点的移植物的研发及后续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制作出更符合人类骶骨梯度弹性模量的人工骨及移植物,以有效避免因后期受力不均而造成的人工骨或移植物的断裂、塌陷。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硬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腕骨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62岁男性、58岁男性、45岁女性),将右侧腕骨软组织剥离后,用慢速锯分别在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切取厚3 mm的骨组织标本。舟骨选取舟骨结节、腰部内外侧和舟骨体部,月骨选取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选取外层皮质不同区域,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骨硬度值。观察不同骨骼间及骨骼内部不同区域的骨硬度值差异。结果3具标本中共取得舟骨、月骨、头状骨、钩骨、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标本切片18片,测量位点255个。腕骨不同骨骼骨硬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钩状骨(39.04±5.79)HV、头状骨(38.98±6.17)HV、舟骨(37.72±5.85)HV、大多角骨(35.89±4.75)HV、月骨(33.65±5.42)HV及小多角骨(31.82±5.54)HV,不同骨骼间总体骨硬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83,P<0.01)。舟骨、月骨内部不同区域骨硬度分布近似,舟骨结节、腰部外侧、腰部内侧和舟骨体部骨硬度分别为(37.07±5.77)、(37.51±6.39)、(40.00±5.64)、(36.31±5.47)HV,其中腰部内侧骨硬度最大,舟骨体部骨硬度最小,4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05)。月骨腕关节面、掌侧面、背侧面和远端骨硬度分别为(33.57±3.61)、(34.58±6.04)、(35.47±5.24)、(30.97±5.88)HV,其中背侧骨硬度最大,远端骨硬度最小,4个部位间骨硬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0,P>0.05)。结论健康人腕骨不同骨骼间硬度各有不同,舟骨和月骨内部各部位骨硬度分布均匀一致。测量腕骨显微骨硬度值,了解其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腕骨微观生物力学性能,亦可指导腕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制作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腕部骨骼假体及建立腕部肌骨组织的有限元模型。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BPR-17010818。

  • 标签: 腕骨 维氏硬度 显微硬度 舟骨 月骨 头状骨 钩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 简介:【 摘要】目的 : 探究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 方法 : 对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例资料展开研究调查,从中抽选中符合诊断标准的 130 例,分析总结其病因及临床特征 。 结果: 130 例患者进行诊断检查后,最终确诊病因者共 121 例,其中肺结核 22 例,病毒细菌感染 53 例,伤寒感染 7 例,红斑狼疮 8 例 ,血管炎 11 例,恶性肿瘤 15 例,其他疾病 5 例, 其中感染疾病和肺结核患者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非老年人群,对比差异 P<0.05。 结论 : 针对不明原因引起的发热通过临床进一步诊断检查,能准确分析其病因和临床发病特征。

  • 标签: 不明原因 发热 病因分布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6月~2019年5月三台县人民医院ICU所有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病原细菌356株,其中G+菌86株(24.1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40.63%,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菌;G-菌270株(75.84%),前四位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药物敏感。未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结论:ICU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严重。

  • 标签: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胆外科术后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探讨治疗对策,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肝胆外科术后感染患者,去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菌株,共分离细菌450株,分析所有细菌耐药性。结果:病原菌分布中,其中革兰阳性162株(36%),革兰阴性菌288(64%),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4%)肺炎克雷伯菌(18%)粪肠球菌(12%)屎肠球菌(10%)铜绿假单胞菌(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然很敏感,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霉素(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铜绿假单胞菌中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大于20%,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小于15%;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红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粪肠球菌对红霉素有较高耐药率,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率都较低,其中屎肠球菌比粪肠球菌更耐药。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是肝胆外科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对于操作期间需要及时注意,并积极预防用药。

  • 标签: 肝胆外科术后 感染细菌分布 耐药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柱和后柱的硬度分布特征,探索骨硬度分布的科研价值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所用两男一女3具标本均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选取3对髋臼前后柱样本,取出全部髋骨后剔除软组织,运用微型台锯将髋骨分割为髋臼前柱和后柱,后用高精慢速锯将髋臼前后柱切割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后用砂纸打磨。使用维氏硬度仪测试骨组织切片不同解剖区域皮质骨和松质骨的硬度值。本研究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在人体髋臼前柱和髋臼后柱随机切取骨片,代表了髋臼前后柱纵向的不同位置,测量共计450个有效值,3个样本髋臼前柱总体硬度范围在18.9~33.8 HV,均值(25.2±3.1)HV;髋臼后柱硬度范围在23.1~39.1 HV,均值(31.9±3.8) HV。男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8.8~33.8 HV及23.1~39.1 HV;女性捐献者髋臼前、后柱总体硬度范围分别为19.4~33.8 HV及24.6~38.9 HV,所有标本中后柱平均骨硬度值均大于前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4.724、5.487,P<0.01),研究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髋臼前柱与后柱均存在硬度分布差异。结论人体髋臼前后柱骨硬度值个体间存在差异,但均为后柱骨硬度大于前柱。骨硬度值的研究可为髋臼骨折内植物的置入位置、置钉长度及方向等提供参考,同时为研发符合人体梯度弹性模量的内植物及骨盆髋臼假体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 标签: 髋臼 硬度 骨骼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全卷积网络的左侧乳腺癌放疗三维剂量分布预测方法,并对其预测精度进行评估。方法利用全卷积网络实现三维剂量分布预测。首先建立6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计划库,从库中随机选取10例作为测试集数据,其他50例作为训练集数据;然后,构建U-Net模型,利用该网络在器官结构矩阵和剂量分布矩阵间建立相关模型;最后,利用模型预测测试集病例的剂量分布,并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计划结果比较。结果10例测试患者的PTV、患侧肺、心脏、双侧肺、脊髓的剂量平均绝对离差分别为(119.95±9.04)、(214.02±9.04)、(116.23±30.96)、(127.67±69.19)、(37.28±18.66) cGy。处方剂量80%、100%范围计划剂量和预测剂量的Dice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2±0.01和0.92±0.01。处方剂量80%和10%范围内区域3 mm/3%标准的γ通过率分别为0.85±0.03、0.84±0.02。结论利用全卷积网络可实现左侧乳腺癌行VMAT患者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

  • 标签: 全卷积网络 剂量预测 乳腺肿瘤/容积调强弧形疗法
  • 作者: 吴健 成娟 宋曙 刘君 陈钟鸣 俞炯 曹红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24
  • 出处:《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杭州 310003;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 224005,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01508,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 214005,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22400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杭州 31000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RDW与血小板比值(RPR)在HEV相关肝衰竭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152例无肝衰竭HEV感染(HEV-non-LF)患者和62例HEV诱导的肝衰竭(HEV-LF)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估RDW和RPR对诊断HEV相关肝衰竭及其预后的能力。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OR=1.189,95%CI 1.026~1.376)和RPR(OR=4.758,95%CI 1.621~13.965)均为影响戊型肝炎患者发生相关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RPR和RDW预测HEV发生相关肝衰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95% CI 0.67~0.79, P<0.01)和0.68(95% CI 0.61~0.74, P<0.01)。RPR和RDW预测HEV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62(95% CI 0.49~0.74, P<0.01)和0.57(95% CI 0.44~0.70, P>0.05)。结论RPR和RDW对HEV相关肝衰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PR对肝衰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戊型肝炎 肝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503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征。方法:对在我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患者中,共抽选503 例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案例,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要求,通过“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中医体质辨识项目”,对患者体质分型进行统计,并给与相应的健康指导。结果:按照中医体质辨识分类标准,50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不均,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类型单项占比均超过18%,三种类型总占比为61.43%,其余六类型总占比仅占38.57%。结论:在基层社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在体质分型上有较大差异,故在临床治疗上,建议结合体质类型,辅以中医适宜技术进行干预治疗,加强个性化健康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症状。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中医体质辨识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主要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8月至2018年9月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41例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的患儿临床资料,结合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主要表现。本组41例患儿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为(6.2±2.2)岁,范围为11个月至13岁。以髋部疼痛为首发症状16例,下肢跛行11例,髋部疼痛伴低热9例,外伤后摄X线片无意中发现4例,臀部包块1例。病变累及部位:髂骨33例,坐骨4例,耻骨2例,骶骨1例,累及髂骨、骶骨1例。病程为2 d至1个月,时间(12.6±4.3)d。结果41例患儿摄骨盆前后位DR片,36例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26例行MRI矢状位、轴位、冠状位扫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骨盆不同形态的骨质破坏,溶骨性骨质破坏(27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0例),膨胀性骨质破坏(4例),病灶边界清楚(21例),边界模糊(20例)。12例患儿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或肿胀,7例患儿见骨膜反应。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16例,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9例,骨髓炎5例,尤文肉瘤3例,结核2例,软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1例,骨囊肿1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非霍金氏淋巴瘤1例。结论儿童骨盆骨质破坏病变类型多样,骨质破坏多数位于髂骨翼,以单发为主。LCH和神经母细胞瘤髂骨转移最为多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但影像学表现特异性各异,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 标签: 髂骨 骨质破坏 影像学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儿童青少年黄斑厚度的分布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描述性研究。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眼科的正常儿童青少年284例(568眼),年龄4~17(10.1±2.8)岁,屈光度为-8.00~+6.00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其黄斑部直径6 mm范围内9个区域(A1-A9)的视网膜进行扫描并测量厚度。根据性别、眼别、年龄(≤10岁组、>10岁组)及等效球镜度(SE) (近视:SE≤-0.50 D;正视:-0.50 D<SE<+0.50 D;远视:SE≥+0.50 D)不同进行分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直径范围同一径向比较,双眼除了A7与A3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区域外环与内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同一直径范围内4个区域黄斑厚度比较,除了右眼A2和A3区、A7和A8区、A8和A9区,左眼A2和A3区、A6和A8区、A8和A9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左右眼间同一区域黄斑厚度比较除A2区、A8区外(t=-2.440,P=0.015;t=-2.220,P=0.027),其余各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间黄斑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显示,左眼A1区及右眼A1、A2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2,P=0.001;t=3.240,P=0.001;t=2.274,P=0.024),其他区域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度数组间比较显示双眼除A6、A8、A9区黄斑厚度远视组最厚,正视组次之,近视组最薄外,其余区域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儿童青少年的黄斑厚度并不是均一分布,中心区(直径为1 mm)厚度最薄,内环(直径1~3 mm)厚度最厚,外环(直径3~6 mm)次之;内外环黄斑厚度颞侧最薄;不同性别、眼别间黄斑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区黄斑厚度随着年龄增长变薄;外环上方、下方、颞侧区域黄斑厚度远视组较近视组厚,其余区域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黄斑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分布情况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耻骨上、下支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由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3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标本A为62岁男性、B为45岁女性、C为58岁男性),取出耻骨支并剔除附着之软组织。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将耻骨上、下支各分成3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依次用800、1 000、1 200、2 000、4 000目碳化硅粒砂纸打磨标本。应用德国KB-5型显微维氏硬度仪测试标本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f力加载50 s、维持12 s的标准操作方法进行硬度值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显微硬度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为该区域的硬度值。结果A、B、C 3具标本耻骨上支骨硬度值分别为(27.99±6.03)HV、(29.93±4.86)HV、(33.42±5.15)HV,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分别为(33.99±3.10)HV、(37.95±5.39)HV、(36.19±3.87)HV,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上支=9.540、F下支=12.890, P值均<0.01)。3具标本耻骨下支骨硬度值均高于上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3.432、tB=4.280、tC=3.874, P值均<0.01)。结论人体耻骨下支显微骨硬度高于耻骨上支。这一耻骨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的首次发现,可辅助阐释耻骨支骨折的损伤机制,为研发符合该部位骨硬度特点的内固定物,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为ChiCTR-TNC-17010818。

  • 标签: 耻骨 耻骨支 维氏骨硬度 显微骨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0—2019年福建省淋病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0—2019年福建省各县区报告的淋病病例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采用OpenGeoda 1.1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用莫兰指数(Moran′s I)作为统计量,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探索高风险地区。结果2010—2019年福建省共报告56 053例淋病,2010—2013年报告发病率小幅增长,2013—2014年降低,2014—2018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均增长8.36%,2019年报告发病率又出现大幅下降。全局自相关分析显示,2010—2019年全局Moran′s I值为0.48~0.65(P < 0.05),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福建省淋病聚集类型主要为高-高、低-低和高-低聚集,近年来高-高聚集区有扩大趋势,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厦门市思明区和湖里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和南安市。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一级时空集聚区为厦门市辖区和泉州市中心城区及晋江市、石狮市和南安市,聚集时间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结论福建省淋病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有逐渐扩大趋势。厦门市辖区和泉州市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县区应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 标签: 淋病 时空聚类分析 空间自相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HCV感染者6 462例,排除了重复检测者,有效纳入了检测HCV基因型者共4 773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并回顾性分析基因型的分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 773例标本中检测出了5种基因型:1b型2 928例(占61.3%)、2a型1 241例(占26%)、3a型375例(占7.9%)、3b型205例(占4.3%),6a型24例(占0.5%)。患者年龄在(48.14±13.93)岁,各年龄段均以检出基因1b型为主;汉族2 965例,18个少数民族共1 808例,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基因1b型分别为1 798例(占60.6%)、1 130例(占62.5%),基因3型分别为235例(占7.9%)、345例(占19.1%)。在少数民族中主要以维吾尔族居多,且可检测出基因6a型,其他民族未检测出6a型,检出基因1b型维吾尔族704例(占62.1%),基因3型维吾尔族共269例(占23.7%)。男性2 413例,女性2 360例,其中基因1b型男性1 418例(占58.8%)、女性1 510例(占64.0%);基因3型男性424例(占17.6%),女性156例(占6.6%)。基因1b型与基因非1b型患者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基因型2a、3a、3b、6a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以1b型为主。少数民族HCV基因3型较汉族比例高。新疆HCV基因型检测丰富了我国HCV基因型分布特征,并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炎病毒,丙型 基因分型 新疆 分布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流行的季节性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2017年安徽省SFTS发病资料。描述2011—2017年安徽省SFTS发病的时间特征;采用集中度法分析SFTS发病的季节性特征,并计算集中度M值;采用圆形分布法,通过计算平均角α—,分析SFTS发病的周期性和高峰期。结果2011—2017年,安徽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1 641例,7年发病数分别为67、67、85、239、283、507、393例;发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线性趋势χ2=614.29,P<0.001),最低为2011年(0.11/10万),最高为2016年(0.83/10万)。计算得集中度M值为0.522,提示有较强的季节性;采用圆形分布法,首先计算得平均角α—为171.05°(Z=439.66,P<0.001),据此推算出安徽省SFTS的平均发病日期为6月21日,流行期为4月15日至8月27日。结论安徽省SFTS发病有较强的季节分布特征,4~8月份为该病的流行高峰期,应在此期间加强对FSTS的防控。

  • 标签: 集中度 圆形分布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季节性 新发传染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外周血中各亚型单核细胞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TAO患者59例,纳入同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名。记录TAO患者临床特征,分别采用欧洲Graves眼病专家组的标准和临床活动度评分(CAS)法对TAO进行严重性和活动度评估,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亚型单核细胞比例分布,对比TAO患者与正常受试者间、不同活动度TAO患者间、TAO患者接受曲安奈德眶周注射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MPT)前后外周血各亚型单核细胞的比例。结果TAO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为(81.77±5.5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84.35±5.83)%,TAO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为(10.17±4.1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69±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期TAO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为(82.64±5.03)%,明显高于活动期TAO组的(77.29±5.80)%,稳定期TAO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为(9.20±3.56)%,明显低于活动期TAO组的(13.79±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AO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稳定期TAO组与活动期TAO组间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患者曲安奈德眶周注射治疗前后外周血各亚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O患者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由MPT治疗前的(75.44±4.80)%增高至治疗后的(82.90±4.05)%,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由MPT治疗前的(14.97±2.60)%下降至治疗后的(10.40±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PT治疗前后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O患者单核细胞亚型由经典型向中间型偏移,并随TAO活动性升高而明显偏移,MPT治疗能显著抑制单核细胞亚型的偏移。

  • 标签: 甲状腺相关眼病 单核细胞,亚型 曲安奈德 眶周注射 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疗法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眶隔脂肪重新分布去眼袋的术后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来我院就诊的 67例去下睑眼袋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取下睑缘切口,于眼轮匝肌下剥离,至过眶骨缘 1~ 2mm,剪开眶隔,将疝出脂肪展开平铺于下睑,颧面沟明显者将脂肪固定于鼻侧眶骨膜下,少数脂肪过多者去除部分脂肪,剪去一条眼轮匝肌,缝合眼轮匝肌,去除多余下睑皮肤,缝合皮肤,加压包扎。结果:本组 67例眼袋改善明显,颧面沟亦改善明显,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该方法是去除眼袋、改善颧面沟过深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 ]眼袋;眶隔脂肪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orbital septal fat redistribution and pouch removal. Methods: 67 patients who went to the lower eyelid pouch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incision of the lower eyelid margin was removed, and the incision of the lower eyelid margin was dissected under the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The incision of the lower eyelid margin was cut to 1-2mm across the orbital margin. The herniated fat was spread and spread on the lower eyelid. The fat was fixed under the nasal orbital periosteum in those with obvious zygomatic groove, and a small amount of fat was fixed Remove part of fat, cut off a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sew up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remove redundant lower eyelid skin, sew up skin, compress and bandage. Results: in this group, the pouch and zygomatic groove of 67 cases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complication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 this method is an ideal way to remove the pouch and improve the depth of zygomatic groove.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拉玛依市女性HPV感染率及人群分布特点,为本地区宫颈癌预防及人群筛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克拉玛依市对21~59岁妇女,采用液基细胞学联合HC2-HPV检测初筛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任一结果检测阳性者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进行HPV分型检测,细胞学和/或高危HPV阳性者再转诊做阴道镜和组织活检。结果4 536名研究对象HPV总感染率为21.52%,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的感染率分别为17.63%和27.88%(x2=42.081,P<0.01)。HPV感染率与年龄、族别密切相关,少数民族人群显著高于同年龄组汉族人群(P<0.05)。汉族女性感染高峰为24~30岁和41~45岁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长,HR-HPV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少数民族女性感染高峰年龄分别为36~40岁和51~59岁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高,HR-HPV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HSIL与宫颈癌中,汉族与少数民族人群的主导亚型为HPVl6、58、52、18、53,其中少数民族女性HPVl8、52型显著高于汉族人群(x2=5.98,P=0.04;x2=11.64,P<0.01)。少数民族人群中宫颈疾病患者HPV多重感染率27.04%(43/159)显著高于汉族6.97%(27/387)(x2=13.84,P<0.01)。结论HPV感染率随年龄变化呈双峰状态且存在民族特异性,HPVl6、58、52、18、53为本地区少数民族及汉族女性中常见的基因型别,少数民族女性宫颈病变标本的多重感染率显著高于汉族。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族别 特征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