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 ICU呼吸重症患者呼吸机撤机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5 月我院 ICU病房收治的 52 例呼吸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 25 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 25 例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撤机成功率、撤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撤机成功率为 92.00 %,对照组为 76.00 %, P<0.05;观察组撤机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 96.00 %,对照组为 80.00 %, P<0.05。结论 在 ICU重症呼吸患者呼吸机撤机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一次成功率,对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撤机中实施集束化激励式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共计58例,在撤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护理,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一组为实施集束化激励式心理干预的实验组,每组各29例,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病死率以及平均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结果 经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次撤机成功率、再插管率以及病死率相比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后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金华市人民医院手术后需继续机械通气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成功组(57例)与失败组(30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是否为急诊手术,记录患者手术后入住重症医学科24 h内的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乳酸(Lac)、机械通气时间(T),计算入住重症医学科最初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最差值。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后患者撤机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成功组的Scr、APACHEⅡ评分、Lac、PaCO2分别为66.60 μmol/L、(21.67±4.67)分、2.60 mmol/L、34.50 mmHg,与失败组的79.00 μmol/L、(25.73±4.27)分、5.00 mmol/L、37.80 mmHg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4、3.975、2.609、2.001,P=0.026、<0.001、0.009、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后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与Scr、APACHEⅡ评分、Lac、PaCO2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B值为0.174,Wald值为6.845,P=0.009,APACHEⅡ评分是手术后患者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APACHEⅡ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34,曲线的截断点为22.95,此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60%和73.30%。结论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手术后患者撤机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结局,但灵敏度不高。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以分析在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当中采用重症超声诊断方案的应用效果为目的。方法 本次实验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前来我院采用呼吸机治疗的重症监护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共计选取70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35位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诊断方式,而观察组采用超声诊断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成功撤机概率以及质量。结果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0min纵隔变化(1.14±0.29)、5min纵隔变化(1.57±0.59)、10min纵隔变化(1.89±0.58)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0min纵隔变化(0.99±0.21)、5min纵隔变化(1.52±0.51)、10min纵隔变化(1.35±0.55)。并且观察组患者进行撤机的成功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采用重症超声诊断方案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撤机的成功率有显著作用,其能够避免患者出现纵隔位移的情况,整个环节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撤机质量的改善有非常有效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pressure,P)联合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24 h的患者76例,排除中枢呼吸抑制、原发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当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 test,SBT)1 h,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两组的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peak)、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DP)、RR,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指标对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76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撤机成功组50例,撤机失败组26例。撤机成功组Ppeak×RR,DP×RR均明显小于撤机失败组。Ppeak×RR(cmH2O·次/min):291.8±76.5 vs 519.8±108.8(P<0.01)。DP×RR(cmH2O·次/min):131.6±34.2 vs 227.0±47.5(P<0.01),Ppeak×RR,DP×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0、0.941;Ppeak×RR最佳临界值为362 cmH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8.0%,阳性预测值(PPV)为97.8%,阴性预测值(NPV)为80.6%;DP×RR截断值为170 cmH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92.0%,PPV为94.0%,NPV为88.5%。结论压力联合呼吸频率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和45°角度在腹部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至拔管时间和舒适度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SICU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的腹部术后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1例与B组33例,研究过程中A组1例,B组3例撤机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终止治疗。最终选取A组30例,B组30例患者。A组治疗期间抬高床头角度为30°,B组治疗期间抬高床头角度为45°。2组在撤机期间均使用床头角度卡测量床头高度。比较2组患者撤机期间舒适度(改良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撤机至拔管时间、误吸率、插管时间、压疮率、拔管后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结果患者撤机至拔管时间、撤机期间氧合指数、撤机期间舒适度评分A组分别为117.50(45.25,189.00) min、348.20 ± 59.72 mmHg(1 mmHg=0.133 kPa)、1.00(1.00,2.00)分,B组分别为30.00(13.50,42.75) min、314.60 ± 67.13 mmHg(1 mmHg=0.133 kPa)、3.00(2.00,3.00)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411、-4.806,t值为2.048,P<0.05或0.01)。结论腹部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期间床头抬高30°能够缩短患者撤机至拔管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氧合指数,改善患者撤机期间舒适度,可作为腹部术后患者早期撤机辅助干预措施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的价值 。 方法: 取 2017.10~2019.10 ICU接收 100 例 患者 研究 以 随机法 分为 2 组, 对照组 ( n=50 常规护理 ) ,试验组 ( n=50 集束化护理 ) ,对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肺功能、康复指标 。 结果 : 试验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 10.00% ) 较对照组( 28.00 % )高 , P <0.05 。 试验组 肺功能 优于对照组, P <0.05 。 试验组 康复指标优于对照组 , P <0.05 。 结论: ICU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 对降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率,改善肺功能 效果更理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对于腹部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在自主呼吸试验结束时记录患者呼吸频率、潮气量,并应用M超声测量评估右侧膈肌移动度,记录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和ICU死亡率及撤机是否成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浅快呼吸指数(RSBI)及D-RSBI对撤机失败预测的准确性。结果本研究纳入58例患者,其中撤机成功组为40例(69.0%),撤机失败组为18例(31.0%)。撤机失败组的RSBI高于撤机成功组(Z=-4.45,P<0.01),撤机失败组的D-RSBI高于撤机成功组(Z=-5.50,P<0.01)。RSB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0.73~0.94),临界值为69次·min-1·L-1,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65%;D-RSB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0.90~1.00),临界值为1.8次·min-1·L-1,敏感度为89%,特异度为90%。结论D-RSBI预测撤机失败比传统指标RSBI更准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膈肌增厚分数与最大吸气压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24 h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符合临床撤机筛查条件后应用低水平PSV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30 min,对符合临床撤机标准者进行撤机。撤机前测量患者最大吸气压(MIP),使用超声测量右侧膈肌位移(DE)、吸气末和呼气末膈肌厚度,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统计分析DTF、膈肌位移和MIP与撤机结果之间的关系,采用AUCROC分别评价DTF、膈肌位移和MIP对撤机成功的预测价值。结果共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撤机成功57例,撤机失败16例。撤机成功组的DTF(35%±8%)明显高于撤机失败组的DTF(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1,P<0.01)。撤机成功组的MIP[(34±9)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高于撤机失败组的MIP[(23±3)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86,P<0.01)。DTF、MIP和膈肌位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是0.907、0.896和0.749。以DTF≥27.78%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92.98%,特异度81.25%,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95% CI:0.816~0.963)。以MIP>26.5 cmH2O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敏感度80.7%,特异度93.75%,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95% CI:0.803~0.955)。以DTF≥27.78%且MIP≥26.5 cmH2O为标准预测撤机成功,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95% CI: 0.832~0.971),特异度提高到87.7%,但敏感度略降低到87.5%。结论DTF及MIP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机选择和撤机结果预测具有指导作用,与DTF及MIP相比,DTF结合MIP提高了对成功撤机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ICU就诊的80例患者,对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总结有效的护理经验。结果80例患者中发生VAP的患者36例,发生率45.00%,经过痰培养菌株108株,包括革兰阴性89株,阳性19株;VAP发生与气管切开、预防应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5 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15分,昏迷、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年龄≥60岁的因素有关;经过护理后,2例患者发生死亡,死亡率2.50%。结论ICU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需要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策,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整体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ICU综合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入住ICU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ICU综合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各61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VAP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撤机2 h后,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PaCO2降低、PaO2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拔管2 h后,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VAP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及病死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患者ICU天数及住院天数均缩短,使患者更大程度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FNC)应用于早产儿机械通气撤机中的效果及对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60例行机械通气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于撤机后采取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30例(NCPAP组),于撤机后采用HFNC 30例(HFNC组)。比较两组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并发症及撤机后12和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两组通气时间和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NCPAP组[13.33%(4/30)比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撤机后12和24 h PaO2明显高于NCPAP组[(68.83 ± 2.76)mmHg(1 mmHg=0.133 kPa)比(64.79 ± 2.31)mmHg和(78.46 ± 3.32)mmHg比(74.72 ± 2.18)mmHg],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48.93 ± 2.51)mmHg比(52.31 ± 3.18)mmHg和(38.78 ± 4.23)mmHg比(43.67 ± 3.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应用于早产儿机械通气撤机中效果良好,可减少并发症,改善血气分析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在体外循环(CPB)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应用安全性。方法选择金华市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CPB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6例)及咪达唑仑组(25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重症监护谵妄筛查量表(ICDSC)评分、机械通气期间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以及撤机拔管后患者回访有无顺行性遗忘情况,比较并评价不同镇静药物在CPB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撤机安全性及相关因素影响。结果右美托咪定组CPOT评分[(1.04±0.45)分]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2.24±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P<0.01);右美托咪定组ICDSC评分为(0.96±0.20)分,咪达唑仑组为(1.04±0.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P>0.05);右美托咪定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9.71±17.96)h,咪达唑仑组为(26.13±20.0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P>0.05);机械通气镇静期间右美托咪定组发生心动过缓情况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P<0.01);撤机拔管后患者回访,右美托咪定组未发现顺行性遗忘,而咪达唑仑组全部出现顺行性遗忘。结论与咪达唑仑组比较,撤机过程中选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同为4分(浅镇静)的情况下CPOT评分更低,符合"深镇痛、浅镇静"原则,在用药期间虽有心动过缓发生,但停药后均能自行恢复,临床应用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量机械通气撤机患者的颤搐性气道内压(TwPtr)了解膈肌功能并分析影响膈肌功能的临床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病情稳定且开始进入撤机阶段的患者进行研究,于患者进入撤机阶段后,利用双向无重复全自动呼吸触发装置监测TwPtr,分析机械通气时间、重症肺部感染、镇静药物使用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因素对撤机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2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7例;年龄(66.8±11.7)岁;23例存在重症肺炎。重症肺炎患者TwPtr绝对值明显低于非重症肺炎患者〔cmH2O(1 cmH2O=0.098 kPa):10.40±5.81比14.35±5.22,P=0.021〕,但机械通气时间与非重症肺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6(17,43)比15(11,36),P=0.091〕。在6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TwPtr与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0.414,P=0.002),并且膈肌功能评估后仍需机械通气的时间与TwPtr同样呈负相关性(r=0.277,P=0.039);TwPtr与镇静药物存在线性关系(r=0.220,P=0.040),与是否存在COPD基础疾病无相关性(r=-0.178,P=0.166)。结论对于机械通气撤机患者,重症肺部感染是影响膈肌功能的因素之一,膈肌功能障碍与镇静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