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结合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的具体变化趋势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肝癌发病资料,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肝癌发病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变化趋势[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衡量],拟合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2005-2016年≥20岁人群肝癌发病风险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及队列效应。利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的乙肝发病资料研究乙肝流行变化趋势,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究与肝癌发病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2005-2016年中国肝癌粗发病率以2009年为界,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肝癌发病世标率从19.11/10万降至17.74/10万(AAPC=-0.5%,95%CI:-1.3%~0.3%,P=0.240),男性肝癌发病率下降趋势显著(AAPC=-1.0%,95%CI:-1.5%~-0.5%,P=0.001),女性肝癌发病率在2005-2010年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7%,95%CI:-0.1%~3.4%,P=0.059],在2010-2016年呈显著下降趋势(APC=-1.6%,95%CI:-2.3%~-1.0%,P=0.001)。2005-2016年城市地区(AAPC=-0.3%,95%CI:-0.8%~0.3%,P=0.316)和农村地区(AAPC=-3.9%,95%CI:-4.4%~-3.3%,P<0.001)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中国人群肝癌发病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年龄效应呈上升趋势,时期效应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队列效应呈下降趋势。2009-2016年乙肝与肝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相关性(r=0.71,95%CI:0.01~0.94,P=0.048)。结论2005-2016年中国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年龄效应对肝癌发病风险的影响较大,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肝癌依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5-2020年河南省≤14岁儿童丙型肝炎(丙肝)疫情的时间序列特征,并通过有效的模型预测其流行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5-2020年河南省报告的≤14岁儿童丙肝个案,季节特征的时间序列分析采用趋势分解法,以季节指数表示季节趋势的显著程度,按月变化的长期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行拟合。结果2005-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儿童丙肝病例5 355例,当年报告病例季节指数的极差值<1,季节特征不明显。以2012年为界限,2005-2011年当年报告病例数的按月变化长期趋势呈上升趋势(0.351例/月),2012-2020年呈下降趋势(-0.474例/月)。对当年报告病例数和现存儿童病例数2个指标分别建模拟合,ARIMA模型拟合的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预测值与实际值较一致,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240、10.558,35.566、0.659和6.688、7.156。模型对现存儿童病例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性较好。结论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有助于了解河南省≤14岁儿童丙肝的流行特征,ARIMA模型用于河南省儿童丙肝的短期预测和动态分析,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梅毒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20年喀什地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Joinpoint 4.8.0.1 软件计算各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时间趋势分析。结果2005-2020年喀什地区共报告各类梅毒病例75 331例,报告病例数由2005年的720例增长到2020年的4 275例;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19.57/10万增长到2020年的93.86/10万,分2个阶段,2005-2014年报告发病率由19.57/10万上升至188.17/10万,年均上升28.24%,2014-2020年报告发病率由188.17/10万下降至93.86/10万,年均下降12.58%。一、二、三期梅毒和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18年起占比超过一期梅毒,成为主要流行类型;男女性别比为0.97∶1(37 097∶38 234);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49岁组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5.65%(41 921/75 33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所有报告发病总数的71.15%(53 595/75 331),且农民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5.00%上升到2020年的79.04%。结论2005-2020年喀什地区梅毒疫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应该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尤其是加强青壮年、农民和育龄妇女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预防,提高梅毒筛查和检测水平,做到早发现、规范报告和治疗,以遏制梅毒的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5—2020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细菌性痢疾报告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主要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等,将同一病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在15 d以上判定为两次发病。对2005—2020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两次及以上发病患者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ArcGIS软件绘制病例地区分布图。结果2005—2020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250 430例,累积发病率为228.66/10万。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共计2 342例;细菌性痢疾病例中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趋势χ2=2 932.28,P<0.001);不同性别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9,P=0.540);不同年龄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40,P<0.001),60~69岁年龄组两次及以上发病的发生率较高(1.70%);病例发病时间间隔最短为16 d,最长为5 579 d,M(Q1,Q3)为428(237,843)d。与健康人群相比,有细菌性痢疾患病史的人群再次罹患细菌性痢疾的风险更高(RR:4.12,95%CI:3.95~4.29)。结论2005—2020年河南省两次及以上细菌性痢疾发病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存在年龄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云南地区2005年至2014年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期为本地区的肝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5年至2014年首诊首治肝癌住院病例,应用统一、规范的调查问卷提取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 000例肝癌患者病例,年龄(53.2±11.2)岁,男女比例为5.99/1.00,近10年患者性别、年龄构成比无明显变化。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或初中)患者的比例从21.8%增加到23.4%,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患者比例从58.0%下降至38.2%(P<0.001)。吸烟患者从58.8%下降至44.4%,不吸烟人群从41.2%上升至55.6%(P<0.001)。饮酒患者占比从46.4%下降至35.2%。晚期肝癌(C期和D期)患者比例增高,而A期、B期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P<0.001)。HBsAg阳性比例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69%上升至2014年的82%(P=0.043)。HBeAg阳性比例呈平稳趋势(P=0.008)。2005年至2014年,肝癌患者的超声检查应用率从91.0%下降到58.0%(P=0.001),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检查使用率从81.0%增加到84.0%(P=0.050),磁共振成像检查从0上升至22%(P<0.001),PET/CT检查从0增加至3%(P=0.026)。手术患者占比有所增加(P=0.005),介入治疗患者占比无明显变化(P=0.590)。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且在过去10年间手术治疗患者占比呈上升趋势(P=0.005),介入治疗占比维持较高水平且无明显变化(P=0.590)。结论云南省肝癌患者发病年龄前移,男性占比是女性的近6倍,甲胎蛋白阳性率低,临床分期较晚等是目前云南地区肝癌防治面临的重大挑战。CT、磁共振成像、PET-CT等检查手段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治疗方式仍以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