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试验在内蒙古草甸草原区对11种引进和收集的禾本科牧草进行了引种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连续2年的枝条数和生产力的测定,初步评价了各种牧草在草甸草原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1种禾本科牧草在两年内的分支数都有明显变化。平均枝条数最高的是直穗鹅观草,两年的平均分枝数达到每株175个,最低的是猫尾草,两年的平均分枝数为33个,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牧草生产力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蒙古冰草〉直穗鹅观草〉诺丹冰草〉老芒麦〉无芒雀麦signal〉缘毛雀麦〉蒙农杂种冰草〉新麦草〉羊草〉无芒雀麦〉猫尾草。因此,在内蒙古草甸草原地区,蒙古冰草和直穗鹅观草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用来建植人工草地,提高牧草产量,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简介:近年来,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迅速蔓延,而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监测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是预测预报松材线虫病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设置诱木和诱捕器诱集松褐天牛,调查林间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发生规律以及主要天敌种类,确定松褐天牛在余庆县的生活史。结果表明,松褐天牛成虫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雌雄性比为2.14:1;诱木的有虫株率为64%,虫口数量为(95.00±6.00)头/株;松褐天牛的各个发育阶段均存在较多自然致死因子,对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有效地监测松褐天牛的发生规律,对预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及时有效地控制其蔓延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对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提取,经Florisil固相萃取柱及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5~2mg/kg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甘蔗植株地上部分(包括茎秆和叶片)、茎秆(去除叶片后的地上至肥厚带部位)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11.6%。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基质中的最小检出量(LOD)均为0.2ng,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5mg/kg。两年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甘蔗下种时一次沟施后覆土,以有效成分用量120和180g/hm2施药时,在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在1.18~3.57mg/kg之间,半衰期为12.4~18.2d;成熟时采收,甘蔗茎秆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量低于0.05mg/kg。参照我国制定的甘蔗上氯虫苯甲酰胺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TMRL)值0.05mg/kg,按照推荐剂量及推荐剂量的1.5倍分别施药1次,成熟时采收甘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