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简介: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范式,常被用来探讨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本研究将作为记忆材料的人格词汇区分为两种性别特征,以此来探讨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的性别化问题。实验设计为2(被试:男性与女性)×2(编码方式:自我参照编码与语义编码)×2(记忆项目类别:男性特征人格词汇与女性特征人格词汇)的混合因素设计。首先,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参照效应的存在。其次,研究发现男性被试对于男性特征人格词汇的自我参照效应,显著高于女性特征人格词汇;女性被试的情况正好相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系统对那些与自我性别相一致的人格特征词汇有比较好的组织编码形式,反映出自我对性别的认同。
简介:西方自由主义一直存在"共识"与"共存"两种传统,前者把自由主义理解成为一种最佳生活方式,认为它是人类应该最终形成的理性共识,后者则否认形成这种理性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自由主义只是一种让不同生活方式共同存在、共同繁荣的宽容。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都有部分的合理性和部分的不合理性,并且它们各自的不必要性和不可能性正好表达了对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必须把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结合起来,价值层次的区分以及"够用原则"和"公域原则"的运用则是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的基本条件。对于自由主义两种传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简介: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