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命是岁月轮回,这是缘于人被无明所困扰,而无法得到解脱。而禅精神总能穿越时空,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禅是透过世俗生活回归心灵家园无拘和自在,天然本成,一切具足。

  • 标签: 生活回归 心灵家园
  • 简介:自春秋发端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先行和公天下普爱等博爱观内涵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在汉代政治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内在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
  • 简介:《孝经》意义在于其中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逻辑基础,从孝道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发展过程,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过程,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而引爆。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幽默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广告,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幽默广告以其情趣性、思想性和含蓄性符合了当代人渴望压力释放心理需求,以深刻内涵和富有表现力形式吸引了受众注意力。幽默元素淡化了广告功利印象,充分发挥广告劝诱效力,实现其最终促销目的,体现出幽默广告独特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 标签: 幽默 广告 创意 表现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性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休闲教育。《论语》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人们通常从"敬鬼神而远之"认为孔子不相信鬼神,从"未知生,焉知死"认为孔子否定"人死为鬼"。那么,孔子鬼神观真的是这样吗?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孔子鬼神观内容细致探究,我们得以重新诠释孔子鬼神观及其宗教情怀。一到底有没有鬼神?在孔子看来,鬼神到底有没有呢?我们来看《论语》里相关内容。其一,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标签: 《论语》 鬼神观 孔子 宗教情怀 内容 知生
  • 简介:柏格森哲学对于20世纪初期西方文学和艺术思潮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柏格森哲学,直观重要性仅次于绵延。要理解柏格森美学思想,必须深入到其哲学内核,特别是结合其直观概念来加以考察。科学所依赖知性,所把握只是通过空间呈现表象,不能够把握真正时间、绵延和生命。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认识和把握绵延,而哲学直观和艺术直观则是两种不同直观方式。通过艺术直观,借助于形象,文学家和艺术家得以揭示出绵延和生命。

  • 标签: 哲学直观 艺术直观 绵延 形象
  • 简介:《坛经》慧能关于“动”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要于动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误区提醒和破除。

  • 标签: 无念 真如
  • 简介:道德能力是人全面发展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性主体道德理想基础。现代社会寻求正义社会制度所需要道德能力,是一种超越了心理学意义上能力,是一种更为高级道德哲学意义上能力,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合理价值观、正义感和仁爱心、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在实践确立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培养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构成了公共行政道德能力内涵。

  • 标签: 公共行政 道德能力 价值观 正义感 伦理自主性与责任感
  • 简介:随着人类不断面临各种新生态危机,包括能源、环保、气候变化等危机,有关生态治理与制度关系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之一。生态议题治理模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自由民主模式,二是统合主义模式。本文通过比较了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优劣,并以中国个案说明国家在生态治理绩效,在统合主义模式下,国家对生态治理基本实行“包揽制”和责任制。两种模式在生态治理各有优劣,两种模式可以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来有效地面对生态危机挑战。

  • 标签: 生态治理 生态统合主义 模式重构
  • 简介:<正>既定题目不能不令人想起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1988),作者是中国大陆一位年青学者(当时才三十岁出头),早年熟谙中华文化,后来广阅西方文学,受存在主义作品,尤其是祈克果(Kierkegaard)及陀思妥耶夫斯基(Doestevyeski)影响,归依基督教。

  • 标签: 基督教文化 克果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十岁 三联书店 千江有水千江月
  • 简介:对“大跃进”运动研究并不只是国内学者专利,事实上,西方学界有关“大跃进”运动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从学术角度、功能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我们都无法对西方学者成果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只有以开放心态,全面系统地了解西方同行研究内容,才能借“他山之石”,搞好我们自己研究。现将西方学界“大跃进”运动研究主要内容作如下综述,希冀对国内学者有所参考。

  • 标签: “大跃进”运动 西方学者 国内 成果 内容 同行
  • 简介:群众路线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群众工作方法内部也具有多重对立统一关系。在长期国家建设过程,群众路线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工作机制,包括简约治理、中心工作和综合治理三大机制,它们已成为国家治理方式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治理转型,群众路线也面临诸多挑战,简约治理、中心工作和综合治理机制无不在实践过程遭遇困境。群众路线具有'纯粹'官僚制所不具备优点,它适应国情,且符合公共行政发展未来趋势。因此,需要重塑群众路线在国家治理中心地位。

  • 标签: 群众路线 基层治理 工作机制
  • 简介:刘向说:"列子者,郑人也,与郑国缪公同时,盖有道者也。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列子》八篇,认为列子比庄子为先。汉刘向《列子新书目录》说:"所校书《列子》五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太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内外书凡二十篇,以校除重复十二篇,定著八篇。"晋张湛《列子序》称所注《列子》由其祖父在东晋初从王宏、王弼等人家中发现,经拼合整理而成。

  • 标签: 《列子》 超越价值 “子曰” 新书目录 艺文志 刘向
  • 简介:女性形象是社会文明图像无法割裂客观存在,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来源和表现客体。处于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对于女性形象特有的审美标准。作为人类审视对象一半形象,女性形象以其纯粹而又复杂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之中,光从浩如烟海美术作品而论,女性形象在其中就占有很大比重。

  • 标签: 女性形象 油画作品 社会文明 创作灵感 审美标准 艺术作品
  • 简介: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子》诸如“以民为本”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借鉴和启迪意义。

  • 标签: 《淮南子》 管理智慧 现代价值
  • 简介:在当下有关历史唯物主义争论,“物象化”和“物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说明其真实含义,对“物象”和“物”探讨十分必要。回到马克思文本和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史语境,“物象”在财产关系与“人格”相对应;虽然“物”本身有不同层次用法,但从根本上延续了理论划界作用。然而,从本文证据和逻辑分析出发,无论是“物象化”还是“物化”都尚不足以构成对马克思哲学方法科学界定。

  • 标签: 物象 私有财产 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20世纪先锋派运动不仅为艺术再现世界提供了新手法,并且还主张艺术不仅要再现世界,也要改造世界。其中,只有审美先锋派才真正引发了我们感知方式上深刻变革,并且,将其改造行动影响扩展到了自律艺术范围之外,从而进入到生活各个领域之中。审美先锋派力图影响审美革命,即,从整体上影响并改造我们体验、感受世界方式;并在某些重要方面改变我们感受和经历真实方武。

  • 标签: 先锋派 审美先锋派运动 审美革命
  • 简介:据说,清朝未年,曾国藩在外带兵打仗,需要定期向朝廷汇报战果。有一段时期他总打败仗,不知该如何写奏章,又不敢谎报军情落个欺君之罪。师爷无奈在奏章替曾国藩代写道:臣屡战屡败……洋洋洒洒,细细叙述打仗千辛万苦,以求皇帝谅解。奏章长达万言有余,写完后请曾国藩过目。曾国藩看过,只把句中“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其他只字未动。皇帝读后,非但没有惩罚败军之将,反而嘉奖鼓励一番。可见“败”与“战”前后次序一变,意思就有天壤之别。“屡战屡败”写出是一个常败将军、无能之辈颓然窘样;“屡败屡战”让一个顽强勇敢、浴血奋战忠诚将领形象跃然纸上。

  • 标签: 师生沟通 近因效应 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