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意识形态批判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当今社会存在某些状况与社会支配形式依然需要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现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呈现出一些悖论性特征,它不再能满足批判社会现实的需要。要恢复意识形态批判需要对意识形态批判本身进行理论上的重构。基于这样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需要,作者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从意识形态的两个悖论性特征入手,从内在批判的视角对意识形态批判进行了理论上的重构,尝试着为意识形态批判打开一个领域,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复兴提出充分理由。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外部批判 内部批判 内在批判
  • 简介:一走出“轴心文明”20世纪,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对人类文明史具有很强解释力的原创概念:“轴心时代”,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一个副产品:“轴心文明”与“轴心意识形态”。

  • 标签: 哲学对话 道德形态 人类文明史 精神 伦理 雅斯贝尔斯
  • 简介:阿尔都塞理论体系中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伪个人主体的观念,改造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他指出意识形态将个人传唤为主体和个人对意识形态的自动臣服,作为对人本主义哲学自欺行径的一种反驳。面对意识形态对含入的辖制,尤其是它通过文学艺术对人产生的一种隐性的控制,马尔库塞提出的新感性可以对摆脱意识形态桎梏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意识形态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美学革命将其导向对人的正确引导。

  • 标签: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 新感性 美学革命
  • 简介:1956年下半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和匈牙利接连发生动乱,其中匈牙利事件对国际局势的震动尤为强烈。因为苏联对匈牙利的军事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反苏浪潮。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不仅没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声援苏联,反而发表普拉演说,对苏联进行了批评。铁托的演说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论战。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我国发表了《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妥善应对了这一论战,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 标签: 毛泽东 匈牙利事件 苏联 南斯拉夫 意识形态
  •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判 实在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 简介: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对话基础 范式转型 批判性与建设性 文化转向
  • 简介:7月13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30余位学者与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表示,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中国的当代实践。《求是》杂志文化部主任李文阁认为,最近几年的历史唯物主义讨论推动了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深化了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但讨论往往“学院气”较浓,过多纠缠于概念的辨析和文本考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当代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简介: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非意识形态化'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影响最大的观点,新自由主义观点虽受挫折但依然有一定市场,宪政观借'中国梦'的提出'老调重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透过历史事件评价广泛渗透,普世价值观虽然在理论上不能自恰但还是具有潜在的杀伤力,后现代主义在青年中成为一种思潮和时尚,民族主义观点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而日益增长,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伴随着中国文化热而走红,'新左派'的观点在一批中老年群体中依然顽固,民粹主义观点打着民意的旗号得以滋生。这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观点表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各种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诉求日益明显,各种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诸源汇流,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点通过整体设计、碎片植入的方式影响大众,意识形态通过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方案方式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意识形态与网络等新型媒体相互促进。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研判,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意识形态 新变化 新特点 应对策略
  • 简介:"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深刻体现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变:在话语立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强调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否定性和排斥性,中国梦适应全球化时代各国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的趋势,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话语内容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普遍性和一般性,中国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中国化,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民族性。在话语重点上,中国梦适应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将强调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转变为强调实现梦想的"建设"话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的时代化。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 转变
  • 简介:20世纪以来,《周易》研究被l学者们从各种视角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与探索,由此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其中,易学史研究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各种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模式,在对前人易学思想进行钩沉索隐、考镜源流的过程中,对中国易学的一些核心命题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诠释。

  • 标签: 易学史 索隐 钩沉 形态 《周易》研究 20世纪
  • 简介:《如何读诗》是伊格尔顿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诗论作品,也是继《文学理论导论》之后的第二本教材类著作。围绕"何为诗歌"和"如何读诗"这两个重要问题,他从诗歌本身的"物质性"和"话语性"视角,揭示当代诗歌批评在话语和语言、内容和形式、意义和符号、语境与文本、经验与体验之间的范式危机,探讨诗歌本身的修辞传统、语言形式、物质内涵和阅读方法。该书呈现出伊格尔顿从意识形态批判到审美意识教育的理论转向。

  • 标签: 伊格尔顿 《如何读诗》 诗歌批评 物质视角 形式政治
  • 简介:学界在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演进观时经常随意使用“形态”和“阶段”。通过追溯和分析马克思在《大纲》等文本中关于社会历史演进问题的经典表述之原文、英译文和中译文,可以看到“形态”和“阶段”的混用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自己的文法疏忽引起的翻译问题,更是一个理解问题。澄清混乱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马克思是用“形态”表示人类史前史阶段中的诸种社会形态,诸形态有其实质上的一致,即它们都是人类不自由的社会。相反,马克思是用“阶段”表示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的人类历史时期。在这一尚未被辨明的区别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有关思想可以呈现为更明晰有序的格局,即人类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但以自由为尺度,却只有两大阶段。“形态”与“阶段”之准确区分也为人们理解社会历史演进的多样性留下了广阔空间。

  • 标签: 社会历史演进 形态 FORM 阶段 Stufe 翻译
  • 简介:詹姆逊对于叙事范式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研究证实,叙事范式并不仅仅是作家为了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做出的选择和组合,其内还含有特定意识形态意图。詹姆逊通过对吉辛小说和康拉德小说叙事范式的分析,分别揭示了其潜含的意识形态内含和功能。詹姆逊关于叙事范式意识形态的论析包含着丰富的启示和过人洞见,但也存在重要问题。首先是他对叙事范式的构成缺乏形式化的概括,使用得比较随意;其次是他所使用的主符码"意识形态"的合适性存在问题。本文建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其它其更合适的资源,用"社会意识结构"作为主符码替换"意识形态",将后者作为前者框架之下的一个概念使用,以充分保留后者的洞见并避免其问题。

  • 标签: 詹姆逊 叙事范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结构 洞见 问题
  • 简介:当代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齐泽克,在深度理解拉康哲学的基础上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建构了新的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也在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之间建立了相互对话的桥梁。齐泽克在与拉康、黑格尔、巴特勒的对话中重新探讨了古希腊戏剧《安提戈涅》的悲剧原因及其蕴含的政治意义,并为当代西方左翼突破意识形态秩序提供了一种可能。

  • 标签: 安提戈涅 齐泽克 生命政治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