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价值观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人们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主体尺度。这种主体尺度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需要,成为价值观生成的主体动因;二是取向正确,成为价值观发展的主体诉求;三是能动性发挥,成为价值观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 标签: 价值观 主体尺度
  • 简介:2013年,龙腾云起,不平凡的一年.全国佛教界热烈庆祝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六十周年,同时“兴教寺事件”、“瑞云寺事件”在现实与网络上不断发酵,佛教界、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民意、新闻媒体等种种因缘不断汇聚,构成新时代佛教界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 标签: 中国佛教 主体意识 佛教主体
  • 简介:引入主体间理论视角,探讨心理疾病病因观、专业心理求助有效性和污名信念等三种心理健康学识在个人和主体间两个层面上的相互关联及其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解释能力,以此分析个人信念和对社会文化的知觉与专业心理求助的关系。对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个人和主体间学识信念关系紧密但又有显著差异,主体间内源病因观强于个人内源病因观,主体间有效性信念弱于个人有效性信念,主体间污名信念强于个人污名信念。个人和主体间层面的学识信念都存在人口学差异。个人和主体间学识信念均可独立评估求助意愿,但个人信念解释力更强。结果有助于从个人和社会文化两个层面同时理解专业心理求助行为。

  • 标签: 专业心理求助 心理健康学识 病因观 污名 主体间视角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