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美学生存在课堂学习行为差异的现象得到了中外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作者推测,中美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存在的结构取向和深度取向的差异,是导致他们表现出不同课堂行为反应的一个原因.本研究采用学习风格量表和课堂学习行为量表对281名中国大学生和206名美国大学生施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美学生存在学习风格与课堂学习行为的显著差异;学习风格的结构取向与课堂学习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深度取向与课堂学习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结构取向的学习风格在文化组别与课堂学习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表明结构取向至少能部分地解释中美大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行为差异.
简介:将反馈干预作为外部线索引入元记忆研究,采用重复学习任务,在第一轮次学习-测验之后插入反馈干预,用两个实验分别考查任务反馈和能力反馈两种形式下的反馈效价对第二轮次即时学习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进行自我监测;②在任务反馈形式下,反馈信息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导致反馈干预对元认知监测和认知过程没有影响;③在能力反馈形式下,反馈信息与自我监测信息的冲突消失,结果消极反馈影响了元认知监测.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在不与自我监测信息冲突的情况下,反馈干预才对学习判断产生影响.此外,在有反馈干预的情况下,两个实验中都出现了显著的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简介:采用准实验设计教学干预,将75名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分为实验组(n=54)和对照组(n=21),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结构化服务学习活动(每周2小时),对照组给予匹配任务(文献阅读和翻译总结)。采用反思日志中的开放性问题和非服务学习领域的结构不良情景问题为测验材料,利用自编的问题解决中的批判性思维表现编码袁,对服务学习活动前后和过程中相关材料进行编码,探讨服务学习中服务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变化及其在非服务学习领域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中的迁移效果。结果表明服务学习对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案改进维度上,这种促进作用可以迁移到非服务学习领域问题解决的批判性思维表现中。
简介: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关于学习问题的研究颇为关注重新探索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帮助学生找到可操控性强的有效学习策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三项经典研究的进展体现了这一研究趋势:一是学习时间间隔的动态分配,相比较于传统的学习时段分配.适当扩大各学习时段的时间间隔可使学习结果的保持更为长期有效(学习间隔时间控制在测试间隔时间的5%-10%左右是最佳的);二是不同学习事件的交错式安排,相对于批量式安排,学习事件的交错式安排可极大提升学习效果。三是提取练习对知识识记的作用,研究发现提取练习相比较于其它学习事件(编码)可更为有效地促进学习。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三方面有关研究均发现,学习者所觉知的许多学习策略很可能是次优的甚至是低效的.对其加以纠正将有助于实现有效学习。
简介: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学习材料的呈现速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已有研究对动画速度是否影响多媒体学习中的注意转换和学习效果存在不一致的结论。研究采用闪电形成原理动画作为实验材料,操纵慢速、正常速度和快速三个速度水平,利用Eyelink1000眼动仪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眼睛注视,探讨多媒体学习中动画呈现速度对学习效果和注意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记忆测验的成绩上,慢速水平的迁移测验成绩要好于正常速度和快速;慢速在注视次数、眼跳次数、任务相关区停留时间和进出兴趣区次数这些总体眼动指标上比其他两组显著要高,但是对相关指标按时间进行加权后发现,只在兴趣区停留时间上慢速和快速长于正常速度。结论认为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呈现速度会影响学习的理解效果,但是对识记不产生影响;材料呈现速度影响知识深层次加工,它独立于学习者的注意转换。并且材料呈现速度对学习者眼动的影响是微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