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进行调查。采用Perris自我意识量表对150名10-15岁的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了98份问卷,对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及其行为、智力与在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等六个维度进行了测查。结果: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分与全国常模团体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其自我意识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最低水平(t=-14.137,p〈0.001)。但在性别、年级和民族变量上,除了智力与在校情况维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外,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及其六个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流浪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较低,低于全国常模最低水平。与非流浪儿童组相比,除了智力维度,在自我意识总分及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存在较多的行为、情绪问题,自我贬低、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简介: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