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朱熹道统对汉唐儒学和儒士进行了大胆的切割,学界多从儒学内部分析此举,佛教的影响未被充分提及。事实上,佛教特别是宗密对汉唐儒学的批判,对朱熹此举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宗密对汉唐“道”非本原的批判,使朱熹转向了对道统之“道”的本体化建构;对“六经”的批判,使朱熹将道统经典由“六经”转向“四书”,并以“道”为核心重新诠释“四书”;对汉唐儒士的批判,使朱熹以“道”为标准彻底割断了汉唐。这三方面暗含了两大主线,一朱熹切割汉唐以“回应”宗密的批判;一朱熹道统、的建立吸收了宗密的相关思想。此外,朱熹道统切割汉唐虽造成了诸多流弊,但对抗击佛教的强势冲击仍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此应给予客观评价。

  • 标签: 宗密 朱熹 割断汉唐 道统论
  • 简介:王伟光在2017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历史条件和实践斗争决定了不仅写作“两”有客观必要,也有实际需要。“两”的产生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没有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没有“两”。“两”是中国实践的产物,为解决中国革命而写作,也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面世。“两”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哲学智慧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 哲学发展史
  • 简介: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例,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标签: 六经 熊十力 量论 禅宗 知识类型 《庄子》
  • 简介: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其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有关红军长征的论述,从第四方面军高层的角度填补了红军长征史研究的空白。徐向前关于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朱德总司令等不怕牺牲和讲究战略战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坚持党和红军的团结与反分裂主义,搞好民族团结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的论述,完整地再现了这支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历程。

  • 标签: 徐向前 长征 红四方面军
  • 简介:2017年是《实践》《矛盾》发表80周年。“两”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研究“两”的当代价值要深入探讨“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及“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当代价值
  • 简介:学界通常将蔡清理气归纳为"理气无先后",认为蔡清取消了实体之理,而这种论断是与其部分文本相矛盾的。传统对"理气无先后"的理解无法解决这种矛盾,还会造成蔡清人性解析上难以解决至善来源的重大缺陷。实际上,蔡清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取代了理,但又在道、气的层面发掘了二者形上的规定性,最终在理气和人性方面形成了三种层次:可以自我规定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以纯粹形式存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展现为"元亨利贞",是天道的循环不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展开,是阴阳二气的具体运行。

  • 标签: 蔡清 理气论 理气无先后 人性论 保合太和 继善成性
  • 简介:实质合理性的当代论证是与对合理性的认识论辩护、对批判性思维的阐发和对相对主义的反驳紧密联系起来的。实质合理性可以被理解为:基于可中立判断和评价的"好理由"由批判性思维所主导,个体在认知和行动中以理性评判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实际建构的合理性。

  • 标签: 实质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 命题式辩护 信念式辩护 合情理性
  • 简介: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 标签: 明代 僧官制度 佛教
  • 简介:晚清今文经学家极为重视《论语》,致力于贯通公羊学与《论语》,以申发《论语》蕴含的微言大义。康有为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论语注》中以孔子改制及三世说阐释《论语》,康有为以刘歆与曾子为两大对话系统,极力清除二者对《论语》施加的影响,以还原孔子思想的原貌。康有为将《论语》视作受到刘歆伪经影响的曾子之学,乃抑《论语》之经为曾子一家之学。

  • 标签: 《论语》观 今古文经学 刘歆 曾子 朱子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洛伊特纳教授运用时尚理论,探讨了时尚与服饰、时尚与艺术的关系。一方面,时尚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毁灭,在这个意义上,它恰恰是死亡的缩影。另一方面,从服饰意义上,时尚给人类的身体披上了一层死亡的外衣,使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在身体的舞台上获得可视化的呈现,并为这种呈现找到混合的美学形式。时尚和服饰,一直都在努力解构'完美无瑕'这一概念。时尚设计师也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时尚和设计,三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三者的跨界和互动越来越明显。

  • 标签: 时尚理论 象征秩序 有用性
  • 简介:并云:此等向天下世尊圣化行,亦无几多时,所以分明自尔已来,弥师诃向天下见也1。并说:就这样往普天下按照基督的教导去行,要不了多少时候,因而显明从此以后,救主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五荫身,六百四十一年不过已,(基督)道成肉身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一年,于一切处,谁有智慧者,此变见并化术,若为向天下少时闻,亦不是人处傍能处2。

  • 标签: 《一神论》 释义 基督 福音 肉身 智慧
  • 简介:孔孟人生境界广大精微,竞相发明而若合符节。有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可欲之"善"→有诸己之"信"→充实之"美"→充实而有光辉之"大"→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相同一,皆表现为一个在"求仁"的终身修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过程。

  • 标签: 人生境界 道德修养 “求仁”目标 六个阶段
  • 简介:2017年是《实践》《矛盾》(以下简称“两”)发表80周年。2016-2017年,学界把“两”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维视角对“两”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两”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启示。

  • 标签: 2016-2017年 “两论” 研究动态
  • 简介:《旧唐书·哀帝本纪》称'少帝行事,不合称宗',以此来解释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经笔者考察,唐代以前历代末帝均没有庙号,且'无帝不尊庙号'的现象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体现了君主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考察后梁和后唐的相关讨论发现,哀帝的庙号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最终低调奏去的过程,并非一句'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就可以解释。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反映了五代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对中国传统正统统序的追求和军士哗变拥立皇帝的时局特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引发的血统和礼法的混乱。最终,后唐明宗因为朝中和时人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得不放弃追尊哀帝庙号。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礼法和正统统序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随意扭曲附会。

  • 标签: 唐哀帝 庙号 后唐明宗 后唐庄宗
  • 简介:传统的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具有笔画折叠缠绕、文字排版均匀的特点,在古代多被用于表现政治的权威和信仰的庄重。由于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防伪技术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其形式曲折缠绕、识别度较低,九叠篆渐渐失去活力。若把九叠篆当成一种"纹饰""字体"结合时代语言重新设计,则能赋予传统元素以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当下运用九叠篆进行设计的成功案例有: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外挑檐口的纹饰、首都博物馆的标志、渣打银行发行的一百元港币上的印章等,偶有一些小型文化机构也使用九叠篆作为设计的元素。分析和总结这些案例中九叠篆"活用"的方法,丰富当代汉字字体设计语言,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字体。

  • 标签: 九叠篆 字体设计 视觉设计 活用
  • 简介: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邓小平“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从1927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算起,邓小平的领导生涯持续半个多世纪,跨越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

  • 标签: 领导者素质 邓小平论 1927年 社会时代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
  • 简介:荣格的宗教学说不仅对心理治疗界,而且对神学界、教牧界以及与人的精神层面有关的一切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宗教在总体上不仅对因信仰原因患病的精神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 标签: 荣格 心理治疗 宗教
  • 简介:'中和',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伦理文化所推崇的价值理念和处事方法,也是贯通价值哲学之本体、方法和价值的共有原则。'中',有'中国'之意,也有'中心''主体'之意,相当于一个事物向周围扩散的中心点,以及控制全局的主体责任者。'和',有'和谐''聚合'之意,是处于非中心或边缘状态的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中与和组成'中和'一词,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正常状态。'中'与'和'的关系,还可以抽象为体与用、道与器的关系,即中为体、为道,和为用、为器。'中和'与'和合',虽有区别,但也有很大的重合。二者都是哲学理念,并且都强调'和'的理念和价值。'中和'理念的本质是要求人们按唯物辩证法办事,特别是要按对立统一规律办事。'中和'理念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矛盾关系。'中和'理念的要义是增加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大至治国理政,小至修身齐家,'中和'理念的智慧光芒无处不在。中和之道可调节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也有助于平衡人的情感、理性和意志;对防范思想路线的左右偏颇,树立'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推动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和平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中和 源流 内涵 本质 核心 要义
  • 简介:习近平治国理政有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这也意味着其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经济伦理理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理想代表着习近平经济伦理理想不同维度的内容,其经济伦理理想意蕴丰富而深刻。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梦” 经济伦理 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