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角色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的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和“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的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和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的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的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的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的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性的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和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的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和宗教上的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性的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和激情。
简介:朱熹道统论对汉唐儒学和儒士进行了大胆的切割,学界多从儒学内部分析此举,佛教的影响未被充分提及。事实上,佛教特别是宗密对汉唐儒学的批判,对朱熹此举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宗密对汉唐“道”非本原的批判,使朱熹转向了对道统之“道”的本体化建构;对“六经”的批判,使朱熹将道统经典由“六经”转向“四书”,并以“道”为核心重新诠释“四书”;对汉唐儒士的批判,使朱熹以“道”为标准彻底割断了汉唐。这三方面暗含了两大主线,一朱熹切割汉唐以“回应”宗密的批判;一朱熹道统论、的建立吸收了宗密的相关思想。此外,朱熹道统切割汉唐虽造成了诸多流弊,但对抗击佛教的强势冲击仍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此应给予客观评价。
简介:2017年是《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0周年。2016-2017年,学界把“两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维视角对“两论”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现实意义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新和发展“两论”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启示。
简介:《旧唐书·哀帝本纪》称'少帝行事,不合称宗',以此来解释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经笔者考察,唐代以前历代末帝均没有庙号,且'无帝不尊庙号'的现象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体现了君主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考察后梁和后唐的相关讨论发现,哀帝的庙号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最终低调奏去的过程,并非一句'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就可以解释。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反映了五代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对中国传统正统统序的追求和军士哗变拥立皇帝的时局特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引发的血统和礼法的混乱。最终,后唐明宗因为朝中和时人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得不放弃追尊哀帝庙号。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礼法和正统统序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随意扭曲附会。
简介:传统的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具有笔画折叠缠绕、文字排版均匀的特点,在古代多被用于表现政治的权威和信仰的庄重。由于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防伪技术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其形式曲折缠绕、识别度较低,九叠篆渐渐失去活力。若把九叠篆当成一种"纹饰""字体"结合时代语言重新设计,则能赋予传统元素以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当下运用九叠篆进行设计的成功案例有: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外挑檐口的纹饰、首都博物馆的标志、渣打银行发行的一百元港币上的印章等,偶有一些小型文化机构也使用九叠篆作为设计的元素。分析和总结这些案例中九叠篆"活用"的方法,丰富当代汉字字体设计语言,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古老而神秘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