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理查德·蒂是海德格尔哲学在英美世界的积极传播者。在蒂和海德格尔之间共享着很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基本立场:反笛卡尔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等。然而即便如此,两人之间仍存在着某些深刻的区别和差异。就历史观而言,海德格尔坚持着“基础历史主义”的立场,而蒂则将历史视为一系列因核心隐喻的偶然转变而生成的片段和断代。在语言观和真理观上,海德格尔对日常话语持怀疑态度,并将真理视为本真存在样态对日常沉沦的胜利,蒂则将真理视为日常语言游戏中的“得到担保的可断言性”。海德格尔将人类生存镌刻进一个更大的关联语境之中,而蒂则将人类生存完全交给了人类的自我创造。最后,两人关于哲学终结的观念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 标签: 历史 语言 真理 生存 哲学终结
  • 简介:新兴宗教是有别于正统教会的非传统宗教团体,与现实社会秩序存在种种张力,与之相关的冲突及暴力事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探究了NRM与外部世界如政府权威间的张力、冲突与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考察NRM与社会组织之间对抗的复杂性提供了解释框架。大卫·布姆利等人注重分析NRM"组织的"动态性,采用"资源动员"模式解释了NRM及反运动组织的关系,认为NRM暴力事件首先是一种集体暴力,批判了NRM具有暴力倾向的社会观念"迷思",提出了解释NRM暴力事件的"戏剧结局"范式。

  • 标签: 大卫·布罗姆利 NRM 暴力
  • 简介:周一的语文课上,老师从课本里拿出一片红叶,有人说,您去香山了吧?老师笑而不答。头排有个女同学,抬起身来仰脸靠近红叶。有个同学喊,它没香味!女同学回身说了一句,你不知道我是近视眼吗?老师把红叶给了这位女同学,她压在课本里。这是72年前我小学四年级的一件事。北京南城多是穷苦人,孩子们只守在胡同里,最多到龙潭湖、陶然亭去撒撒欢。

  • 标签: 红叶 串连 小学四年级 女同学 语文课 老师
  • 简介:精神,是一个人的生活信念、理论风骨和实践态度,呈现着一个人独特的气质、人格和境界。人类解放的理想、彻底的理论批判、改变世界的革命实践,是马克的核心精神。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始终不渝的最高理想,不仅贯穿于他的生活实践,也深刻体现于他的学说之中,成为他的思想体系的鲜明价值主题和价值立场。马克的解放理想奠基于科学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及其规律基础之上,它既是价值信念,又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标签: 核心精神 马克思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最高理想 剩余价值理论 人类解放
  • 简介:2018年5月5日是马克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马克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脉来说,已进入到了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就谈谈从马克主义到中国化马克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国化马克主义的理论定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诞辰200周年
  • 简介:马克诞生已经200周年了,他的学说问世也已170多年了!在这一个半多世纪里,马克主义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它有过辉煌的胜利,也有过受挫的纪录;它在敌人的诅咒声中出世和成长,又在反对者的质疑和诘难声中迈向了一个新的世纪;它得到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拥护,同时受到资产阶级及其御用学者的诽谤和攻击。马克主义同历史上任何新生的革命学说一样,在前进途程中总是阻力重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导语 劳动人民 工人阶级 资产阶级 反对者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先高度评价了马克的一生为创立马克主义科学理论所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马克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是普遍的真理;进一步地,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九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马克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教条 中国共产党人 习近平 伟大人格 崇高精神
  • 简介:回顾马克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和斗争实践,马克作为革命家的特质至少可以从其阶级立场、革命意志、理论斗争和斗争实践四个方面来理解:他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但从小就志向高远、爱憎分明,到莱茵报工作之后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言人;他终身赤贫,然而饥饿和疾病等一切困难都没有压倒他,反而造就了他钢铁般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他与各种错误思潮展开坚决而彻底的理论斗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他参与和指导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建、欧洲大革命等一系列斗争实践,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看作马克革命生涯及伟大贡献的生动写照。

  • 标签: 马克思 无产阶级革命家 伟大贡献
  • 简介:马克在一种特殊情境下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主义者”,有学者把它过度解读为马克与马克主义关系的切割一一“马克不为马克主义背书”。这句话实际是马克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思想的方式的否定,而不是对他的马克主义者身份的否定。同“什么是马克主义”的提问一样,马克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有关于“什么是马克主义者”的提问,形成马克主义者身份认同规律性现象。这一现象构成科学马克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启发了我们关于马克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也丰富了我们关于马克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身份认同 经验基础 主体意识自觉
  • 简介:在马克的哲学语境中,“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ung)”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费尔巴哈而非黑格尔第一个大量使用“对象化”概念,而且费尔巴哈是为了阐释黑格尔的哲学而提出“对象化”概念的,他关于人的“对象化”的分析实现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再诠释,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刚刚踏上哲学之路的马克。马克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伊壁鸠鲁研究片段》以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对象化”概念,赋予其自我意识哲学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不仅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呈现其自身,并且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把握其自身,这是意识的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分析也反映出青年马克对个体自由的现实诉求。这样,“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也就构成了马克柏林期间哲学思考的核心范式。

  • 标签: 马克思 对象化 费尔巴哈 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
  • 简介:儒家经典的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的热点之一。明坚的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的“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的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明坚西班牙文“四书”的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的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的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的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的契合点。

  • 标签: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 简介:马克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认识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马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实际,先后阐述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形成了"一元多线"的整体性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对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发展理论 “五种社会形态” “三形态”理论
  • 简介: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存在不少学术争论,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认清这些争论的本质,需要我们跳出文化领域剖析文化自信的现实根源,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之中辩证考察。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科学,那么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坚定马克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标签: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 简介:马克价值理论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的价值理论经历了几次重要的逻辑推进。马克将"一般劳动"从交换领域推进到生产领域,形成了价值实体的概念,又从这一"抽象同一"的实体性范畴推进到具有矛盾性内涵的"价值形式"概念,以辩证法的方式表征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历史矛盾。价值的本质既不能仅仅理解为交换所建构的抽象同一性(交换价值),也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所建构的抽象同一性(价值实体),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矛盾性。理解这一重要的思想史过程,对于我们澄清和批判诸多针对马克价值理论的误解和曲解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
  • 简介:在《资本论》及其书信集中,马克将近代中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照物纳入了研究视野。整体研读和细致考察相关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马克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对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革命和集体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经典作家认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击了西方大工业产品,中国东方专制制度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内在缘由,中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应该予以同情和支持,而近代中国衰败的重要原因则在于近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 标签: 《资本论》 近代中国 殖民主义
  • 简介:在《巴师夏和凯里》手稿的“前言”中,马克打算通过对巴师夏和凯里经济思想的批判,以经济思想史的论述为主线,展开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阐述。马克承继他之前对经济思想“学派”“流派”研究的基本观点,从历史的、社会的和方法的多视角上梳理和厘清经济学的纷繁复杂的“学派”“流派”之间的关系。马克揭示了以巴师夏和凯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当作谬误加以抨击和以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为对立面的特定内涵。马克对凯里关于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关系论述的错误观点作了批判,对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家论题研究的主要论题作了阐释,对巴师夏和凯里经济学理论作了比较研究,从“民族环境”上对国家论题研究的方法论要义作了阐释。

  • 标签: 马克思经济思想 巴师夏 凯里 学派和流派 庸俗经济学
  • 简介:形而上学作为关于世界万物的本原、本质、统一性的学问,是“哲学”的核心和基础。马克对旧形而上学批判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的根本意义在于以实践范畴为基点重构了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就是马克主义的本体论,也是我们所坚持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认为马克“拒斥形而上学”的观点否定了物质本体论,否认马克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违背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标签: 形而上学 辩证唯物主义 实践 变革
  • 简介:马克晚年所作的《人类学笔记》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对远古神话的精粹评点,凸现了马克美学的实践本性,进一步确认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属性。第二,强化、通透了马克美学思想的人类学的本质特征;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学笔记》对马克美学思想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导引和总括意义。第三,促使中国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力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审美人类学的新型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学笔记》 美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