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大地上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民俗礼俗,是中华文化丰富和多元的表现,既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证明了民间文化的活力。每一位基督徒,都受惠于中华礼仪文化的滋养。但近些年,一些借助商业和金钱催生出来的不良风俗野蛮生长,影响了社会整体的民情秩序,尤其表现在婚丧嫁娶等事情上。比如为争面子而大操大办婚丧之事,加重了人情负担,扭曲了温良敦厚的人伦关系。更有甚者,本应肃穆的丧葬场合上出现了跳脱衣舞的丑俗陋俗。这些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现象,因为其发生在公共空间里,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基督徒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参与者,既应该也能够在移风易俗方面做出自身积极而独特的贡献。
简介:“自”类语词可分为一般观念性与观念-思想化两类。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却乏人问津,亟待从观念史、思想史的视域进行研究。殷商时期,盘庚使用否定性与肯定性“自”类语词,反思、批判人的存在状态,并要求人充分且合理地行事;西周时期,周人尤其是周公主要使用否定性“自”类语词,从消极方面限制自我、主体性,提示出存在状态、生命活动的转向,周人也使用肯定性“自”类语词,在积极方面的限制下将自我、主体性充分展开;春秋时期,语词趋于成熟,更加注重对人的种种限制,“自-他”关系、自我反思与克制、实现转向等内容较以往更加明确;前诸子时期“自”类语词的特例反映了拟人的思维与观念以及言说方式。要之,前诸子时期观念-思想化“自”类语词乃是先贤们对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反思、批判的结晶,其追求合理性,体现了人的理性精神。
简介:美育对于服务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审美修养和文化内涵的提高,更是激发创造力并帮助学生提高服务境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下,教育信息技术的革新使传统的审美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信息化教学已经像图书馆、问览室一样成为常规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现代高校是否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审美会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一个人的品味,使人拥有一种大“气象”、大“格局”。拥有审美的眼光,会看到平淡生活中的“乐”,看到连接各学科之间的桥梁——“美的形式”,会感受到天地问的“生意”,能够得到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最终会宴现人性的“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