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有五种层次上的含义,与“行”相对有合不合,与“道”相应有知不知,与“诚”相偶有信不信,与“意”相对举有尽不尽,与“物”相表里有称不称。孔子就“”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层次上。孔子讨论“”时,都是对着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而发的。他分别针对子贡、宰予、子路等在言行或知问题上的偏失,教导他们言行合一,言语谨慎。

  • 标签: 孔子
  • 简介: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不净施者,直施无所为,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取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狂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嗔故施,或懦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

  • 标签: 佛言 言祖语
  • 简介: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者无有善法。佛性亦善,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譬如人家有乳酪,有人问:有酥耶?答言: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有酥。众生亦尔,悉当有心,有心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 标签: 一阐提 佛性 善男子 义故 三藐三菩提 善法
  • 简介: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

  • 标签: 空华 世尊 知见 有为空 无漏 大佛顶首楞严经
  • 简介: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其中辈者,虽不能行

  • 标签: 无上菩提 不退转 七宝华 三辈 诸天 见佛
  • 简介: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密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瀑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

  • 标签: 一切智 善男子 宝洲 生佛 波罗密 善导
  • 简介:辛丑孟春十日,予随例入浴,失足沸汤中,从踵及股。既而调治乖方,逾两月而后愈。虽备历诸苦,而于苦中照见平日过咎,生大惭愧,发菩提心。盖平日四大无恙,行坐隧意,眠起随意,饮食随意,谈笑随意,不知其为人天大福也。安享此福,无复思念六道众生,且我此一饷安乐时,地狱众生,挫烧舂磨者,不知经几许苦矣!饿鬼众生,饮铜食血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畜生众生,衔铁负鞍、刀割鼎烹者,不知经几许苦矣!纵得为人,而饥寒逼迫者、服役疲劳者、疾病

  • 标签: 过咎 汤中 不退转 本空 六道 佛所
  • 简介:1972年,贵州老陀镇的农民宋玉祥得了一种怪病。老陀镇是山区,偏僻得很,到一次大城市先要走二十里的山路,然后再坐大半天的马车,之后再坐长途汽车,最后是坐火车。需要几天几夜的时间。

  • 标签: 长途汽车 大城市 农民
  • 简介:祖语依佛典有三种三宝:一曰性体三宝,二曰圣贤三宝,三曰住持三宝。三宝者,“佛宝”、“佛法宝”、“佛法僧宝”是也。何为住持三宝?依像而见之佛,塔寺是也;依书而传之法,经藏是也;依律而住之僧,丛林是也。而此住持三宝,又依僧宝而住。僧宝清高,佛法兴盛;...

  • 标签: 三宝 住持 太虚大师 礼乐 佛教 佛法
  • 简介: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

  • 标签: 善生 灵峰宗 藕益 能所 长阿含经 双修
  • 简介: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衒其华餙,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与佛鉴佛果书》)

  • 标签: 利养 梵行 谛当 弘一 禅林宝训 学道
  • 简介:“用什么思考”的意思不是“思考时心里浮现了什么”,而是心智活动通过什么表达系统获得直接表达。思考以语言为归宿——在言说活动中,多种多样形式的心智活动通过一个单一形式的公共表达系统获得表达;这种表达是未成形东西的成形,而不是一种现成物转换成另一种现成物。立足于以上基本思想,通过对“动物的语言”、“形象思维”、“内部语言”、“普通语言”、“找词儿”、“言不尽意”等多种题目展开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言说活动一端连着言说者的种种经验,另一端连在语言上。

  • 标签: 内部语言 言意 “言不尽意” 心智活动 言说者 公共表达
  • 简介:(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 标签: 南泉 从谂 普愿 先用后照 无记 义玄
  • 简介:祖语今之知识,每于利者令参禅,钝者令念佛;是参禅惟被上机,念佛惟为中下也。夫禅不曲被中下,则谤禅;念佛不被上机,则谤教。禅教俱谤,扇以成风,遂令禅作虚名,念无实行,可悲也!讵知参禅、念佛及修教观,各有夙根;一一根性,各分三品:禅门第一品人,触著便...

  • 标签: 自心 自性 夙根 三谛 密养 三观
  • 简介:闻夫法外之异见易除,法内之异见难涤。慈氏所谓谤菩萨藏,说相似法也。净土法门,如大、小、权、实诸疑,皆自外来者也。胥徒入境,望为敌国,壁垒虽坚,而亦可攻。唯认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者,以虚妄识神为自性,以胸中缘影当唯心,痴守迷情,妄拨身土,此身内发者也。以法谤法,真似难明,袭我旌旗而来,人皆认贼为己。在昔像季,此说尚未炽然,末法渐深,毒气渐惨。古今师匠,未有认定此疽以为时证(症)而专治之者也。……良以自性二语,乃诸祖诚,天下古今所共据。奸生肘腋,多易忽难图,举国

  • 标签: 自性 慈氏 像季 末法 外来者 夫法
  • 简介: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以此五事为精进相。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著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粘著;复以左足蹴之;

  • 标签: 释迦牟尼佛 拳击 坚强
  • 简介:祖语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只遮(这)生死一大事,乃是参禅学道之喉襟,成佛作祖之管辖。三世如来,恒沙诸佛,千变万化,出现世间,盖为此生死一大事之本源。西天四七,唐土二三,以至天下老和尚,出没卷舒,逆行顺化,...

  • 标签: 参禅学道 三十年 二十年 黄檗 顺化 特载
  • 简介:仁的“偏”与“专”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则一事,专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的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的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的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的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的生理,力求从仁的“偏”与“专”入手揭示出仁的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的“偏”与“专”。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的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的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中的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