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文本中,如来藏(真如)思想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对应于中国佛教的两个面向,其中《大乘起信论》立“只具净法”的“不空真如”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区隔,而《大乘止观法门》则立“兼具染净二法”的“不空如来藏”以追求烦恼心和清净心的圆融。虽然“不空真如”和“不空如来藏”在佛学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是在中国佛教的修行实践过程中,两者又会有机地统一起来,即修行的过程面向“不空真如”而修行的结果则面向“不空如来藏”。
简介:作为中观派思想家,清辨完全承续了龙树以“空”范畴为核心的批判哲学。所谓“空”即“无自性”,它由原始佛教的“无我”概念发展而来,是佛教反对各种“自性”、“神我”观念进而对世界作出统一性解释的集中表达。“空”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围绕着这一概念,中观派营建了一套关于人生痛苦和解脱的宗教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龙树那里以否定的形式有了基本的展开,而清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从正面赋予“空”以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逻辑形式,以巩固和完善中规派关于“空”的哲学构架。时代恰恰为清辨提供了这样一种逻辑——三支逻辑。清辨吸收、融汇和改造了由唯识学者也是因明大师的陈那创建的这种逻辑,并完成了关于“空”的逻辑证明。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但有很多人对于佛教,每每有这样或那样的误解;或不明佛教里很多义理。认为佛教的理论是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认为佛教只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宗教,将人生推至虚无飘渺、无所求、无所拥有,一切都不值得依恋的观念里的消极信仰中。其实事理并非如此,佛法里所说“空”的意义,是有着高深的哲理的。很多对佛学有深究的人,已在很多论说里有多种解说。受空、色空、识空、想空、行空……。以上种种,大多都从空相方面着眼解释。有关物质的空性问题,“心中无一物”便是一切皆空了。都是从精神状态(即世界观)里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空性,观想到空,便是空。
简介: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