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陶瓷灯具并进行适应于现代生活需求的情感化应用与转换是当前陶瓷灯具设计的必由之路。从现代陶瓷灯具创新遇到的问题出发,通过分析传统陶瓷灯具推广进程中的当代审美需求,并立足传统文化探讨当代陶瓷灯具情感化设计的创新方法,让传统陶瓷材质注入现代灯具设计并帮助其活化再生,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这一切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陶瓷灯具 情感化 设计
  • 简介:'三严三实'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扎扎实实抓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继承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方面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三严三实'的提出把握了很好的时机,为在党内'四风'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社会进入经济转型的矛盾多发期如何进一步搞好党建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新方法;'三严三实'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抓住'严'和'实'两个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点放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

  • 标签: “三严三实” 习近平 邓小平 党的建设
  • 简介:念(唱)诵佛号是佛教净土宗派的重要修行方式。在宗教实践中,佛号总是与仪式紧密结合,承担着重要的宗教意义和仪式功能。在仪式之外,还有不同版本的“佛号”歌曲。运用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庐山东林寺的佛号为例,考察仪式中的佛号特点和音声属性,通过“佛号”不同版本的比较,从其内部音声构成、仪式的有无、是否具有宗教功能等几个层面来讨论其存在的本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佛号”出现的不同场域和功能,对梵呗的音声属性作相关的讨论,指出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区别。

  • 标签: 修习仪式 东林佛号 宗教功能 梵呗 佛教音乐
  • 简介:在我国儒学史上,对于“格物致知”的诠释,大致有经学体系与理学、心学体系三种,各家解释因学理基点不同而思想各异。印光法师青年时期受理学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从儒学向佛学的转变,因其儒、佛贯通的学术风格与挽救世风、世运的宗教热忱,故走出儒学看儒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大胆采用了九川的思想火花,并给予佛学化的处理,于清、民之际儒、佛并弘,影响甚巨。

  • 标签: 格物致知 诠释 印光 儒学 佛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巧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性'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性'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性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性'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本文从乌托邦美学的框架出发,考察樱井大造带来的跨东亚帐篷剧文化现象,探讨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帐篷剧的戏剧美学形式。帐篷剧其实是一种流动的乌托邦,对于当下全球化的政治经济逻辑带有一种批判,其美学化时空,以及'他者化自我'的戏剧创作和展演过程,打开了演员与观众身体的想象力,创造了主体再构造的可能,最后形成共同体的新想象,于是,在情感与劳动的双向作用中,我们看见新的乌托邦在地平线浮现。

  • 标签: 樱井大造 帐篷剧 乌托邦美学 他者化自我
  • 简介:中国孔子基金会"十三五"学术规划暨《孔子研究》创刊30周年座会,于2016年4月28日在北京金台饭店隆重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贾万志,副会长王志民、刘念远、张树骅、牟钟鉴、陈来、吴光、刘守安、李长明,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副理事长武卫华、牛廷涛、刘廷善,以及全国知名儒学专家、学术期刊和出版机构负责人、媒体代表等,共二百余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 标签: 孔子研究 学术期刊 基金会 座谈会 中国 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