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在临床中应用中药癣净药液浸泡治疗足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其治疗足癣的作用机理,我们采用试管内药基法研究了中药癣净抗真菌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 癣净散 真菌 足癣
  • 简介:目的观察钩藤浸膏的益智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3个实验组每天灌胃高、中、低剂量的钩藤浸膏,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蒸馏水(0.2mL/10g),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与茴拉西坦溶液(三乐喜,0.2g生药/kg·bw),连续给药3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用东莨菪碱、亚硝酸钠、40%乙醇分别复制小鼠记忆获得障碍、记忆巩固障碍、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用Y型迷宫法测定小鼠训练和测试成绩。结果三种模型实验组的训练、测试成绩都显著好于模型对照组(P〈0.01),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的实验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钩藤浸膏对各模型小鼠的记忆障碍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钩藤浸膏有一定的益智作用。

  • 标签: 钩藤散 小鼠 记忆障碍 益智
  • 简介:目的播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播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氟康唑 红皮病
  • 简介: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地区呈现漠化的问题,岩溶漠化是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已经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多年以来治理漠化治理经验,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配合政府的管理,让漠化地区恢复生态平衡,满足群众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实现统筹治理,协调发展的治理策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标签: 岩溶石漠化 治理措施 森林保护
  • 简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给畜牧业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政府对于畜牧业的各种补贴仍将持续,而且力度会逐年加大。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仍大有可为。

  • 标签: 现代农业 农村散养生猪 发展前景
  • 简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随机引物分别对针叶树和阔叶树上的34个斑壳(Lophodermiumspp.)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表明RAPD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斑壳属种内及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通过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部分表型性状在斑壳属近似种区分方面的重要性.

  • 标签: 散斑壳属 RAPD分析 亲缘关系
  • 简介:植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当前城市近郊岩溶漠化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植被遭到破坏.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活动加快,使得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加强城市近郊岩溶漠化土地植被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浅述城市近郊岩溶漠化土地植被恢复过程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方法对策.

  • 标签: 岩溶石漠化土地植被 恢复 现状 对策
  • 简介:目的播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肝移植 显微切割技术
  • 简介:报道以反复多发脓肿为表现的播型隐球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68岁,因"全身反复多发性脓肿1a,伴低热2个月余"入院,该患者以背部脓肿起病,反复发作累及肺部、骨骼、皮肤等多部位,多次组织及血标本病原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在右髂部脓肿切开组织物中培养到新生隐球菌。经脓肿切开引流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脓肿消退,症状消失,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4个月后停药,并已随访至今7个月,患者未有发热及新的脓肿出现。

  • 标签: 多发脓肿 播散型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 简介:对具有北美东部和亚洲东部近缘生物地理学关系的大型地衣种类进行系统发育检测较少。笔者获得了耳科中8个种10个样本nrDNA的ITS完整序列,并对本科中在分布上具有重要意义的4个种的生物地理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通过对细胞核核糖体DNA变异性较强的ITS段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支持放射盘石耳(Umbilicariamuehlenbergii)、宾州疱脐衣(Lasalliapennsylvanica)为同种型间断分布,美味耳(U.escu-lenta)和大叶耳(U.mammulata)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分化程度,为异种型间断分布。地理学分析显示该两种耳的分化可能是由于太平洋的扩展和隔离所造成的结果。同种型间断分布种类的不同地区的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小。推测了不同类型间断分布种类的分化时间,美味耳与大叶耳的分化发生在中新世(23~5.33Mya)中期,白令海峡形成期间。

  • 标签: 生物地理学 间断分布 石耳属 疱脐衣属 地衣
  • 简介:目的:探讨外敷栀黄止痛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外敷栀黄止痛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组治疗7日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和疗效结果。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栀黄止痛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栀黄止痛散 针灸 痛风性关节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 简介:目的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并用PCR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性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在接种后24h,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ra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1次/d,共14d。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以及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d;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论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性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性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治疗结束7d后,组织匀浆真菌培养仍然阳性。

  • 标签: 念珠菌病 播散性 动物模型 伊曲康唑
  • 简介:将不同剂量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rhBMP-7)与钙骨基质(DBM)分别复合后,植入小鼠股部内侧肌间隙,三周后取材,通过组织学检查、碱性磷酸酶(ALP)及钙含量的测定比较各组的骨诱导活性.结果显示,三组复合物均有骨组织生成,中、高剂量组可见骨小梁、板层骨和原始骨髓腔,血管和骨髓丰富;低剂量组的成骨量明显少于中、高剂量组,且新骨的成熟度低于其他两组,DBM少部分吸收;单独植入rhBMP-7组有编织骨形成;而DBM组可见成骨细胞的聚集.rhBMP-7/DBM复合组在ALP和Ca含量水平上与同等剂量的两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rhBMP-7三种剂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充分说明DBM作为rhBMP-7的合适载体,具有缓释作用,且二者复合可起到双重骨诱导活性;而且rhBMP-7的骨诱导活性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 标签: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 RHBMP-7 脱钙骨基质 DBM 骨诱导 剂量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