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深低温(-80℃)保存异体肌腱的最佳时间段。方法:体重250-300g的雌雄不分的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72只。Ⅰ组为供腱组,提供144条供移植用的肌腱。Ⅱ组又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18只,分别接受由Ⅰ组提供的经深低温保存1天、10天、1个月、3个月的肌腱。术后3天时、10天时分别从A组、B组、C组、D组随机抽取3只,近端自肌肉肌腱移行处,远端自跟腱附着处切断(包括近、远端吻合口),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术后4W、8W时分别从A组、B组、C组、D组随机抽取6只,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最大载荷测定。结果:保存10天以上的三个时间段的肌腱移植后和保存1天的比较,保存10天以上的肌腱术后粘连较轻,肌腱抗拉力强度降低。保存10天以上三个时间段的肌腱移植后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异;最大载荷测定,结果: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腱在深低温(-80℃)环境中长时间保存后,其用于功能修复,愈合情况无明显差别。
简介:目的探讨犬自体髂骨骨膜游离移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用毕格犬7只,共14个髋关节,制成股骨颈骨折模型。骨折经螺钉固定后,取髂骨骨膜移植于骨折处,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X线拍片并取髋关节标本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X线见骨折线模糊;肉眼观察;移植的骨膜与股骨颈生长在一起;镜下观察;骨膜内毛细血管大量增生,大量类骨质及软骨细胞生成,术后3个月;X线见骨折愈合;肉眼观察;骨膜移植处有大量骨组织生长,填满了骨折端;镜下;骨膜内血管网非常丰富。大量骨细胞生成,新生骨小梁深入到股骨颈原有骨小梁中并与之融合,结论犬自体髂骨骨膜游离移植可以成活和成骨,能重建股骨颈血运,促进骨折愈合。
简介:斑马鱼能够做一件神奇的事情:它的脊髓在被切断后能够完全愈合,但是对人类而言,这是一种瘫痪性的经常是致命性的损伤。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观察斑马鱼修复它们自身的脊髓损伤时。他们发现一种特定的蛋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现可能导致人体组织修复取得新的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当斑马鱼被切断的脊髓经历再生时,一种桥状结构会形成。首批细胞延伸一段为它们的自己长度的几十倍的距离。并且跨过这种损伤产生的宽宽的切断口将切断的脊髓连接起来。神经细胞随后也这样做。到8周时,新的神经组织填充这个切断口。因而这些斑马鱼完全逆转了它们的严重瘫痪症状。
简介: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方案对正畸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进行医治的牙列稀疏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先行正畸治疗,后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7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24例有效,12例显效,3例无者,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疗后18例有效,8例显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可以达到患者对美观、舒适的要求,效果较单纯的正畸治疗明显,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治疗牙列稀疏、错颌畸形的方法。
简介:本试验以毒死蜱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利用降解菌DSP-A分别与高丹草、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进行联合修复,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的效果,以及影响联合修复的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效果优于单一的植物修复及单一的微生物修复效果。与DSP—A菌群较合适的植物是高丹草,该组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达到96.44%,其次是多花黑麦草。研究了微生物数量、植株密度以及土壤湿度对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SP.A菌菌液稀释倍数越大,联合修复的效果越差。植株密度对联合修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植株密度越大,对生存环境的竞争越激烈,植物根系的生长越不好。除了紫花苜蓿外,高丹草和多花黑麦草根系的生长均受到影响。高丹草种植密度为12株/盆时,与DSP—A菌的联合修复效果最好,多花黑麦草则为10株/盆。土壤湿度是影响联合修复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影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土壤的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植物根系和好氧细菌的生长,从而影响土壤中农药的降解。土壤湿度过小,容易造成植株缺水,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的生长。高丹草与DSP.A菌、多花黑麦草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20mL/d,紫花苜蓿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15mL/d。
简介:目的:探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瓣或瘢痕皮瓣修复烧伤后鼻翼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烧伤后鼻翼缺损患者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6~64岁,平均35.3岁。其中面部深Ⅱ度烧伤12例,Ⅲ度烧伤6例;病程8个月~7年。应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瓣修复11例,鼻唇沟瘢痕皮瓣修复7例。缺损面积最大者为1.8×2.5cm2,最小者为0.7×1.3cm2。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并发症发生。18例鼻翼缺损患者外观均明显改善,皮瓣外形不臃肿,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术后鼻部瘢痕不明显,供区鼻唇沟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保留残存鼻翼的解剖结构,利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瓣或瘢痕皮瓣重建鼻侧背部结构,是鼻翼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双线排龈法在烤瓷冠修复牙体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拟行烤瓷冠修复的96例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交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48例(56颗牙)采用双线排龈法,对照组48例(52颗牙)采用单线排龈法,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排龈效果及随访24周的基牙与游离龈是否完全排开,龈沟宽度是否合适,牙体预备后肩台的边缘是否清晰、连续,印模肩台是否清晰、连续,有无气泡,模型是否清晰、光滑,牙龈有无渗血等。结果:观察组基牙与游离龈排开不全、印模肩台不清晰不连续或有气泡、模型不清晰不光滑、牙龈渗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24周,两组的修复体边缘隐蔽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级牙数为52颗(92.9%),对照组0级牙数为41(80.8%),观察组的牙周组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前牙烤瓷冠修复中应用双线排龈法的排龈效果较单线排龈法更好。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脑脊液分流术在64例脑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3月我院64例脑肿瘤患者病例资料,其临床诊断均有颅内高压,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常规手术进行肿瘤切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脊液分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颅内压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15.6%,部分缓解率为21.8%,病程稳定率为31.3%,病程进展率为31.3%。观察组分别为28.1%、31.3%、25%和15.6%。观察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程进展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两年内复发5例,生存超过三年的17例,生存超过五年的12例。观察组术后两年内复发的2例,生存超过三年的20例,生存超过5年的15例。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病情复发率更低,生存指数更高,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分流术在伴颅内高压或脑积水的脑肿瘤手术中的使用效果显著,后期的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提高,临床上可予以更为深入的探索。
简介:目的:构建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小鼠乳清酸蛋白(mWAP)调控序列的杂合基因座。方法与结果:在pBR322载体上连入预先无痕连接的3对同源臂,利用基于Red同源重组系统的缺口修复(gap-repair)技术,分别对8kb的mWAP基因座3′调控区、16kb的hSA基因组编码序列及13kb的mWAP基因座5′调控区进行连续3次基因抓捕,最终将全长37kb的乳蛋白杂合基因座构入pBR322载体;通过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序列测定验证,确定mWAP基因座中的编码序列被精确地置换为hSA的基因组编码序列。结论:构建了整合有mWAP-hSA杂合基因座的pBR322载体,为研究杂合基因座在乳腺中的表达效果及置换型基因座表达的可行性提供了数据。
简介: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应用瑞济生物羊膜这一新型材料进行鼓膜修补术的可行性,为临床鼓膜修补术探索新的、更为理想的修复材料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筛选18例(24耳)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患者,在耳内镜下进行手术,修补材料应用瑞济生物羊膜作为移植材料,全部采用内植法行鼓膜修补术。移植材料内外均有明胶海绵支撑,术后10天取出外耳道填塞物。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除2例(2耳)术后感染而穿孔未愈外,其余16例(22耳)全部一期愈合,鼓膜形态完好,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成功率97.1%。结论:内镜下经外耳道鼓膜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瑞济生物羊膜来自同种异体,成分单一,抗原少,免疫排斥小,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手术应用操作简单方便,成功率高,可作为鼓膜修补术较为理想的移植修复材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随着高分子微球技术的日益创新,流式细胞术与高分子微球技术相结合的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也随之产生,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又称为流式微球分析技术、流式微球技术、流式微珠阵列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就流式细胞微球捕获芯片技术在医学中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简介:目的: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析垂体瘤切除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通过选取本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进行垂体瘤切除手术的共计80例患者,对其进行随机性的划分,其中将对照组的40例患者在进行垂体瘤的切除后,进行常规性的术后治疗.而对观察组的40例次的患者,在手术切除垂体瘤后,辅助以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结果:通过观察和分析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现实情况,发现观察组的SAI和SDS评分要明显的好于对照组的患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实施心理干预后的患者在术后恢复的情况和生活质量较之于对照组都比较好,由于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结论:垂体瘤患者在进行切除术后,适当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恢复患者的心理健康,减少手术所带来的消极情绪,也有助于帮助患者早日重拾生活的信心,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