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电网规划工作中,长期负荷预测方式属于一种有效的的组合计算方法,主要是依照某一个时间段中所产生的误差值进行计算,以该计算得出的数值进行预测和分析,从而有效确定权重的大小。但是这种负荷预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计算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是最优化的预测数据。因此,为了有效保证权重系统可以得到具有代表性的预测数据,可以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和规定来加以限制,有效提高整个负荷预测数据的精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随访评估耳闷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中长期疗效,并探讨不同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与术后恢复时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因耳闷塞感、耳鸣及听物矇眬感等咽鼓管功能不良症状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且术前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the Seven-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评估的患者,共29例,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0~62岁。术后追踪随访12~30个月并再次行ETDQ-7评估。利用SPSS 17.0软件分析ETDQ-7的总体评分及各个单项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恢复时间与评分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结果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ETDQ-7总体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27.0±7.9)分,术后(14.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闷塞感"、"耳内堵塞感或如同置身水下感觉,压迫感"、"感冒或鼻窦炎时出现耳部不适症状"、"耳内有嗡鸣声"以及"听声闷胀或含糊不清,有朦胧感"5项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评估时间与ETDQ-7评分之间无线性相关(Spearman检验,ρ=-0.264,P=0.167)。结论以耳闷症状为主诉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后中长期随访主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与术后时间无线性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HO)发生情况,并探讨HO对患者术后影像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长征医院因颈椎病行单节段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45例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2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混合型颈椎病5例。末次随访时HO采用Mehren分级法,其中0~Ⅱ级为HO低分级组,共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Ⅲ~Ⅳ级为HO高分级组,共19例(男12例,女7例)。采用C2-7 Cobb角、颈椎总体活动度(ROM)及手术节段ROM评估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评分(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手术相邻节段ROM和椎间隙高度评估HO对相邻节段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时间为(98±18)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和颈椎总体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手术节段ROM明显高于HO高分级组(7.8°±6.2°比2.6°±1.2°,t=3.60,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恢复率和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上位和下位相邻节段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末次随访时,HO低分级组均明显低于HO高分级组(分别为9.5°±1.1°比10.6°±1.8°和9.4°±1.4°比10.5°±1.7°,t=2.54、2.31,均P<0.05)。结论Discover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HO分级高低不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和总体ROM。然而,HO分级越高,患者术后手术节段ROM越小,手术相邻节段ROM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应用PED治疗的5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未破裂者50例,破裂者8例。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58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8例(13.8%)动脉瘤完全闭塞(OKM分级D级)。术后分别于4~9(5.8±1.1)个月、10~18(12.8±2.1)个月及24~52(33.9±8.3)个月行短、中及长期随访。3个时期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7.7%(50/57)、98.2%(55/56)及100.0%(47/47),临床预后良好(mRS 0~2分)率分别为96.6%(56/58)、98.2%(55/56)及97.9%(46/47)。58例患者中,术后13例(22.4%)发生并发症,2例(3.4%)死亡。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3.4%),脑积水1例(1.7%),无症状性分支血管闭塞4例(6.9%),视力下降2例( 1例永久性失明),穿刺点血肿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短、中及长期随访动脉瘤的完全闭塞比例分别为5/7、6/6及5/5;4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并发症2例、梗阻性脑积水1例、视力下降1例,4例中死亡2例。结论PED治疗颅内前循环复杂动脉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中、长期随访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需慎重选择行PED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行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术前未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术前影像学等检查发现肺、肝脏等远处转移征象,或行姑息性手术;(3)术中中转开腹;(4)术后病理证实为残端阳性;(5)因出血、梗阻、穿孔等行急诊手术;(6)残胃癌或胃癌复发再次手术;(7)住院期间或术后1个月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66例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采用全机器人17例,小切口辅助149例。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为(34.8±17.5)枚,第2站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0.1±6.7)枚,第2站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共73例(44.0%)。中位随访时间25(2~109)个月,55例(33.1%)复发转移。全组患者术后3年、5年OS分别为55.8%和46.2%;3年、5年DFS分别为53.4%和45.4%。Ⅰ期、Ⅱ期、Ⅲ期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78.9%、58.5%及37.1%;术后5年DFS分别为78.9%、59.2%及34.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分期[HR(95% CI):ⅢB期为5.357(1.182~24.275),ⅢC期为11.937(2.677~53.226),P<0.001]、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HR(95% CI):6~10枚为0.562(0.326~0.969),>10枚为0.388(0.176~0.857),P=0.034]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长期疗效满意,术后病理分期、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3,4 2例,L4,5 43例,L5S1 10例,L3,4及L4,5 11例,L4,5及L5S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58,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31,P<0.05)。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9年 04月 -2020年 04月诊治的 6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 33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行颅内血管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舒张末期流速( Vd)指标和收缩期峰流速( Vs)指标均基本一致( 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 Vd指标和 Vs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明显偏低( P< 0.05)。 结论 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存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女性37例,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492例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全因病死率21.3%(104/489),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0%(44/489),二次干预率为4.9%(24/48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2.15,95%CI:1.41~3.26,P<0.01)、术前动脉瘤破裂(HR=2.72,95%CI:1.78~4.15,P<0.01)和短瘤颈(HR=1.97,95%CI:1.07~3.61,P=0.029)是EVAR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VAR治疗后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技术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结果。
简介: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整个人生以及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持续的计划,并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实施的过程。它包括目标设定、职业定位、路径设计等几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说,就是指每个人在对自己职业选择的主客观因素研究分析以后,为自己的人生进程以及职业发展制定具体的目标,并按照计划安排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职业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和职业定位能够做到明确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