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学的使命就是培养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大学应该培养大写的人,即具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人。大学既然是为了培养人才而设立的,那么教师本身就不是大学的目的,而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而设立的直接性岗位。但是,培养优秀人才需要优秀的教师,大学必须重视卓越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教师的话语权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权重是非常明显的。教师队伍是一个认识与观点差异的集合体。由此看来,大学是一个不同学科知识生产和传播的联合体。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大学治理中的具体实现形式。无论是党委的决策还是校长的工作,都还需要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当然,为了保证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教育特性,必须保证教师代表占主导地位。另外,大学治理也应该有学生的视角和参与。去行政化不是不要管理。无论如何进行民主治理,都需要有人落实繁杂的行政事务。
简介:大学是文化创新的基地,是以文化人的重要场所,塑造着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人的素质。这是大学文化意义的基本蕴含。大学的一切社会意义,均生发于此。与此相应,教育兴衰,包括高等教育的兴衰,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社会的文野、国家的强弱。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传统在创新中新生,创新基于传统而前行。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中,人们真切地感受着强劲的创新意愿与有力的发展步伐,但也应看到,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大学要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作用,尤其应当注重唤起全社会理性的文化反思意识,通过这种理性反思,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理性的文化自信精神,唤起普遍的文化创新意识,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科学发展。
简介:<正>一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发,同年6月,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一“法”一“会”,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集大成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此走上依法治教的健康发展之路,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春天的到来。20年前,在全国许多中心城市崛起的职业大学,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和风风雨雨的洗礼,在世纪之交,迎来了它充满生机活力的、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时代在召唤,站在新世纪路口的昔日创业者们,将如何面对崭新时代所给予的机遇与挑战?透过历史的重重帘幕,让我们作一番追昔抚今的探讨与展望。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经济建设迫切需要通业务,懂技术,上手快的应用型(迥异于理论研究型)人才。于是,以地方社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行业需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其特征的全日制短期职业大学首先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心城市应运而生,并且迅速由最先的13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