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不同种植设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上颌后牙区缺失的上颌窦窦底骨量不足的患者,通过采取2种不同的种植设计:上颌窦外提升以增加骨量;上颌窦内提升以增加骨量。其中,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外提升5例,共植入8枚种植体,采用上颌窦内提升16例共植入23枚种植体,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6-36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二期手术时,31枚种植体中均形成骨性结合,种植修复完成后,其中2枚种植体,由于颌力负荷过大松动脱落,其余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骨性结合,植入骨材料改建良好,无上颌窦炎的发生,并且能行使较好的咀嚼。结论 对于上颌窦窦底骨量不足的病例,根据患者的骨质条件、修复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上颌窦底增高的方法,均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同期种植体植入并且不植骨在牙槽嵴骨量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贵州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接受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剩余牙槽嵴高度2-4mm,上颌后牙区严重骨高度不足的需植体20颗,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植体10颗采用采用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窦内不植入人工骨粉。对照组常规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窦内植入人工骨粉,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稳定性以及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测量数据。结果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同期种植体植入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实验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均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治疗组,牙槽骨提高高度高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治疗组,骨吸收量水平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 联合CGF实验组并发症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但宽度足够的病例采用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并且不植骨的效果是可预期的,1年随访时上颌窦内提升后的种植体成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治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全部53枚种植体中,成功负载51枚,种植体保留率为96.2%(51/53),种植体稳定性理想,骨结合情况理想,并没有发生不良自觉症状。2枚种植体在术中出现上颌窦黏膜破裂。结论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患者进行治疗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LeFortⅠ型骨切开(LeFortⅠosteotomy)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在矫治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患者(上颌骨前突伴下颌骨后缩14例,其中同时伴颏后缩6例;单纯上颌骨前突2例)进行外科-正畸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前头影测量∠ANB为7.0°~13.1°,平均9.3°。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其中14例同期行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bilateralsagittalsplitramusosteotomy,BSSRO)前移下颌骨,6例行颏成形术(genioplasty)前移颏部。结果:本组行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4~8mm,14例BSSRO下颌骨前移4~7mm,6例颏成形术颏前移6~8mm。1例一侧腭降动脉术中损伤断裂,经结扎处理,无感染及骨块坏死。1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及正畸结束后∠ANB为1.6°~3.5°,平均2.9°。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牙弓形态及[牙合]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对于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畸形患者,LeFortⅠ型骨切开上颌骨整体后退术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正颌外科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手术效果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的唇腭裂修复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后,采用经鼻引出上颌骨坚固外固定牵引支架,牵引3~4周;牵引完成后立即行上颌骨坚固内固定。对患者术前、牵引完成即刻头颅CT颌面部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术前、后各指标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4~25岁。牵引完成即刻上、下颌形态与术前相比,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前移(10.69±9.01) mm,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角增加(13.53±7.14)°,上牙槽平面角增加(3.97±5.87)°,下颌平面角增加(4.65±3.67)°,前面高增长(5.63±4.41) mm。上颌骨向前下方移位,中面部突度增加,轮廓获得改善。牵引过程会对下颌骨位置产生一定影响,15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中、重度张口度下降,在牵引结束进行固定后再配合张口训练,张口受限自行缓解;1例同时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通过关节手法复位、上颌骨固定及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张口受限和脱位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能够有效前移上颌骨,使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改善面部轮廓,并且明显缩短牵引治疗时间,但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张口受限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颌窦癌上颌骨全切术后即时修复的临床效果,寻找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8月在本院医疗美容科收治的58例上颌窦癌上颌骨全切术患者,根据术后修复时机将其分为即时修复组与延时修复组,每组29例。2组患者均随访2年,对比其眼球下坠长度、面部凹陷程度、语言清晰度、咀嚼功能、吞咽功能以及总体疗效。结果:即时修复组的佩戴赝复体、摘除赝复体时的眼球下坠长度、面部凹陷程度均小于延时修复组,P<0.05;即时修复组的佩戴赝复体、摘除赝复体时的语言清晰度以及咀嚼功能评分均高于延时修复组,P<0.05;即时修复组吞咽功能中I级占比高于延时修复组,IV级占比低于延时修复组,P<0.05;即时修复组总体疗效中好的占比高于延时修复组,P<0.05。结论:上颌窦癌上颌骨全切术后即时修复的临床效果优于延时修复,能够缩小患者的眼球下坠长度,减轻面部凹陷程度,且能提高语言清晰度、吞咽功能以及咀嚼功能,临床总体疗效较好,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71例上颌骨骨折患者资料分析,以探讨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方法。方法71例上颌骨骨折患者。60例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7例颌间牵引复位固定术;3例选择保守治疗;1例未治。结果71例病例随访2~24个月,60例手术患者54例效果满意,成功率为90%。10例出现面神经颞支损伤,术后6个月,患者完全恢复。5例出现错颌、前牙开颌,通过颌间牵引和调颌,恢复正常。1例面部塌陷未进行修复。结论治疗上颌骨骨折的要旨有两。固定方法可分为两类开放复位内固定和颅上颌支架外固定;可根据伤情,择优选用。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效果满意,但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对颌面缺损的修复,视力障碍问题有待解决。
简介: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简介:摘要本组42例上颌骨(窦)癌瘤的病例,都未作创面粘膜瓣或皮瓣的修复,均靠粘膜的自然生成修复。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98-2010年间,上颌骨(或窦)癌瘤行上颌骨全切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均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自然生成修复满意,无感染坏死,术后随访12年,除未作放化疗且侵犯部分颅底晚期1例存活3年,41例患者存活均超过5年,8例超过8年,3例超过12年,手术时间40-7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600-800ml,38人输血400ml,4人输血600-800ml(包含颈清出血)颈清时作颌外动脉的灌注化疗,部分患者作适度放疗。
简介:目的:探讨兔上颌窦外侧壁截骨术对上颌窦黏膜功能及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成年兔12只,每只兔左侧为实验侧,全麻后切开龈颊沟黏膜,充分剥离,显露上颌骨前、外侧壁。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做20mm×2mm上颌窦骨壁及黏膜缺损。右侧上颌窦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侧。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在术后2、4和8周处死一组动物。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变化过程及杯状细胞的分泌情况。采用GraphpadPrismv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2周.上颌窦黏膜附着纤毛脱落.且有腺体部分破坏、减少;术后4周。黏膜细胞水肿呈空泡样,黏膜固有层腺体、血管增生;术后8周,黏膜上皮层基本恢复正常,纤毛上皮减少、排列不完整,形态仍有异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实验侧2、4、8周MUC5AC表达较对照侧显著增加(P〈0.001)。2周时MUC5AC表达最强.4周时表达稍减弱,8周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兔上颌窦外侧壁截骨术后的上颌窦黏膜分泌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行修复,但与正常结构相比仍有一定差异。减轻手术对上颌窦及黏膜的损伤.可降低术后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