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不同给药途径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甲氨蝶呤肌肉注射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试验组使用甲氨蝶呤妊娠囊注射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血β-HCG水平下降至1000IU/L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00%和80.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血HCG水平下降至1000IU/L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使用甲氨蝶呤妊娠囊注射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甲氨蝶呤肌肉注射联合宫腔镜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于阿奇霉素不同的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将不同给药途径的阿奇霉素应用我院儿童的临床治疗中,研究选择时间在2019年6月-2021年6月,研究人数为100例需要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并同时将100例患儿分成不同给药途径的两个组,一组使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二组使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式进行治疗,分组后分别观察两组患儿在不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治疗方式的给药后,发现一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数据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关于阿奇霉素的不同给药途径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实施,本研究的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根据患儿的自身机体情况,为患儿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以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研究针对儿科临床不同给药方式给予阿奇霉素治疗与患儿不良反应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儿科接治患儿共114例,所有患儿在医生诊断后均建议使用阿奇霉素用于临床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观测对比不同的阿奇霉素给药方式对患儿在临床上不良反应的关联。结果:数据表明,注射阿奇霉素患儿相比于口服阿奇霉素患儿对临床产生的不良反应具有显著影响,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给药途径对不良反应影响明显,应用时应实现实时监测,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不仅要确保儿科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更要保证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汉族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23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0.02%阿托品组110例和0.01%阿托品组121例。0.02%阿托品组采用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睡前点眼1次,0.01%阿托品组采用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睡前点眼1次,连续用药1年。0.02%阿托品组92例,0.01%阿托品组101例完成1年随访,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测量2个组右眼等效球镜度(SER)、眼轴长度(AL)、单眼调节幅度(AMP)、瞳孔直径(PD)、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等参数,观察各参数用药1年与用药前的变化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1年,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SER变化量分别为(-0.46±0.49)D和(-0.48±0.46)D,AL变化量分别为(0.38±0.21)mm和(0.39±0.19)mm,AMP变化量分别为(-1.49±0.29)D和(-1.61±0.26)D,PD变化量分别为(0.72±0.44)mm和(0.70±0.40)mm,2个组间SER、AL、AMP和PD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1个月内0.02%阿托品组和0.01%阿托品组分别有19.1%(21/110)和20.7%(25/121)的患眼出现畏光,在1~6个月内分别有12例和13例畏光症状消失,其余受试者的畏光症状逐渐缓解但未消失。用药1个月内,2个组分别有4.5%(5/110)和5.0%(6/121)的患眼出现轻度视近模糊,持续2~4周后逐渐缓解消失。结论质量分数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与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1次控制儿童近视进展的效果一致,且0.02%阿托品滴眼液隔日点眼1次未增加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替米沙坦采用不同给药时间用于高血压治疗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我诊所接治的57名高血压患者,分为参照组(28名)和治疗组(29名)。参照组于每早8点服用替米沙坦,治疗组于每晚8点服用替米沙坦。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参照组中13名显效(46.4%),10名有效(35.7%),5名无效(27.9%);治疗组中16名显效(55.2%),12名有效(41.4%),1名无效(3.4%)。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6.6%(28/29)显著高于参照组82.1%(23/28)。比对差异明显(P0.05);经治疗,治疗组血压指数较参照组有显著改善。比对差异明显(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护理给药安全管理的问题,探究行之有效的给药安全管理策略。方法:我院自2020年5月开始实施心内科护理给药安全管理,在此之前实施的为常规管理模式,因此以2019年4月-2020年4月的50例心内科患者与2020年5月-2021年5月的50例心内科患者,共100例作为调查研究相对,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时进行给药安全管理,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调查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用药错误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P<0.05,数据差异有可比性。结论:针对心内科患者在护理时提高给药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的防止不良用药事件发生率,更好的保证患者安全,其应当在临床领域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将毒性中药配伍炮制剂型与给药途径以及合理用药管理应用于毒性中药的应用管理中,分析对患者合理用药造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与我院中开展毒性中药配伍炮制剂型处理,在配伍炮制剂型处理完成后,录入该时段我院中开具的毒性中药方剂68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记录为实验组,同时直接在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间,将我院中开具的毒性中药方剂68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记录为对照组。在处理完成后,由我院医务人员对两组中的配伍炮制剂型错误,以及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记录,分析毒性中药配伍炮制剂型对合理用药产生的促进作用。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对照组中出现配伍错误、剂型应用不当以及重复用药的事件,相较于实验组来说明显更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除此之外,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实验组中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不良毒性重要应用状况相较于对照组更低,两组数据经统计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毒性中药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一种中医药物应用方式,而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方面来说需要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另一方面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开展有效的毒性中药配伍炮制剂型,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合理用药,使患者的临床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芬吗通阴道给药对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宫腔粘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芬吗通阴道给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大剂量芬吗通阴道给药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评分(Salle评分)、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性激素包括雌二醇(E2)、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治疗12周后月经及宫腔再次黏连情况,记录治疗12周内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Salle评分、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FSH、LH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观察组月经改善比例高于对照组,发生宫腔再次粘连比例则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芬吗通阴道给药治疗中重度IUA,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血清性激素水平效果更佳,且未见其他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细节管理在化疗药安全给药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分析医院全年发生的安全用药问题后,有计划性的加强细节管理,从而降低化疗药安全给药问题的发生率,实现化疗药物给药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方法:具体分析化疗药安全给药过程中的差错事件原因,从不同角度、新的层面出发强化细节管理,引起更多人对于细节管理的正确认识,实现化疗药安全给药效果的整体优化。结果:化疗药安全给药过程中,细节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化疗药给药安全性的关键所在。结论:有效实施细节管理势在必行,不断加强细节管理,化疗药安全给药工作将走向更大的成功。必须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使护理人员主动学习细节管理知识、相关技巧、可行性策略等,更好地进行化疗药物配置,进行高效化的分工合作。
简介:摘要“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列表1,对吸入给药与口服、静脉给药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其中介绍吸入给药的起效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剂量低。对此,本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非所有可供吸入的药物都是起效速度快;吸入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并不一定比口服给药高;也并非所有药物的用药剂量都是吸入给药低。吸入给药的不同药物、不同剂型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于吸入给药的某些特性应做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