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的东北近代教育(1840~1911)(一)封建教育有所发展鸦片战争后,随着封建经济在东北地区得到继续发展,封建教育在东北地区也得到了继续发展。东北地区有相当一批官学、书院、义学创办于鸦片战争以后。与此同时,在民间还兴办起大量的私学。这些学校的创办,在化民成俗,推广封建道德和汉族文化,加快后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大量的私学,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从整个封建教育来说,它已经腐朽不堪,官学甚至一些书

  • 标签: 近代教育 中国东北地区 封建教育 学堂 平民教育 军政当局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逐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站点数据资料,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总计发生寒潮41666站次,平均每年共发生普通寒潮约771.6站次,平均每站每年共发生寒潮10.7站次。其中,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45%,超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20%。冬季寒潮发生站次最多,其次为春季,秋季最少。三类寒潮均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发生的站次最多。全年以及秋、冬、春三季的寒潮发生站次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寒潮平均持续时间秋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寒潮初发日期有显著的延迟趋势。中国东北南部区全年寒潮站次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度、极涡面积及强度、东亚槽强度、冷空气次数在呈正相关,东部地区的寒潮强度与极涡面积、极涡强度、冷空气次数及东亚槽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东亚槽位置偏西时东北地区南部春季寒潮站次偏多强度偏强。秋、冬、春三季高纬地区及寒潮关键区内地表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寒潮关键区区域在冬春季节环流呈南风增加的趋势,不利于高纬地区冷空气南下,亦不利于其在寒潮关键区加强。

  • 标签: 东北地区寒潮活动 寒潮关键区 大气环流因子
  • 简介:满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数百年,随着清朝灭亡,满族逐渐出现衰落。记录满族历史的满族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存留下来。满族家谱自身承载信息量由简入繁,部分谱中只有世袭图表。从满族家谱记载财产、人员简介、世袭更替以及满族特色的祭祀等内容,可以看出满族家谱有被汉化的迹象同时也保持本民族特色。

  • 标签: 满族 满族家谱
  • 简介:“平改坡”是指在建筑结构许可条件下,将多层住宅平屋顶改建成坡屋顶,并对外立面进行整治,以达到有效增加可利用空间、改善住宅性能和建筑物外观视觉效果的房屋修缮行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平屋面容易渗漏和隔热差的问题,同时也可改善城市景观。

  • 标签: 东北地区 许可条件 建筑结构 多层住宅 利用空间 房屋修缮
  • 简介: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信息的流通还是文化的更迭,各种各样的文化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在这复杂的社会中,需要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于社会发展。因此,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多种文化并行不悖、交替发展、相互影响。同样,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 标签: 音乐文化 东北地区 满族 人类社会 社会发展 文化服务
  • 简介:满语曾经是清朝的“国语”,清朝统治者也曾试图在东北地区维护“国语骑射”这一根本,但最终并没有阻止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趋势。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原因。第一,满语使用环境遭到破坏,这是满语在东北地区衰微的主要原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一定的使用环境,如使用者人数的多少,满语也不例外:第二,统治者制定的宽松的语言政策是东北地区满语衰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宽松的语言政策,使得汉语汉文的优势和特点逐步为满族人接受,更多的满族人逐步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满语:第三,历史上,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以及满族人语言观念的变化。作为一个聪明好学的民族,清朝时的多数满族人并没有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尽力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不能不是满语衰微的一个诱因?第四,族际通婚是弱势语言走向衰微的催化剂。满汉通婚对于满语的使用、保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可以说对满语的衰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标签: 东北 满语 衰微 原因
  • 简介: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初夏季节(每年4月25日至5月15日)气温、水温开始回升。正是东北地区集中放养春片的时候,同时也是水霉病多发的时期。具笔者调查,在春片放养后10-20d时,我县每年约有60%以上的养殖户鱼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病发生,轻者耽误生长,重者造成死鱼,严重威胁着养殖鱼类的健康。因此,了解和掌握水霉病的发病原因,积极做好鱼病预防工作,对提高养殖成活率,促进增产、增收、增效非常重要。

  • 标签: 东北地区 水霉病 初夏 养殖成活率 养殖鱼类 发病原因
  • 简介:摘要: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供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满足东北地区供热需要同时,应该将节能理念渗透到实处,积极优化供热技术和工艺,选择节能型装置来减少供热能耗,在降低用户供热成本的同时,还可以改善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文章重点分析东北地区的供热节能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在剖析供热现状基础上,寻求有效的措施来满足供热节能需要。

  • 标签: 供热节能 东北地区 环境保护 供热管网
  • 简介:本文空间上是以现在的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行政区划为界定标准,时间上是从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开始到元朝灭亡,即公元1271年--1368年.以东北地区出土的元代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照公开发表的博物馆藏品,初步探讨元代东北输入瓷器的类型,构拟瓷器流通、传布的路线.这对于揭示元时期内地与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东北地区 出土 元代 瓷器 研究对象 行政区划
  • 简介:摘要:大豆,通称黄豆。原产中国,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中国东北为主产区,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大豆植株及果实的副产品是优质的禽畜饲料。“稳粮扩豆”保障供给安全,大豆种植面积有序扩大,补贴力度持续加强,种植户逐步走出低谷,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为种植户提供高效栽培生产技术,获得高产、优质、绿色的农产品,不断提高种管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对北方大豆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供种植户参考借鉴,以利于北方大豆持续、健康发展。

  • 标签: 大豆  生产技术   中国东北
  • 简介:摘要:大豆是东北地区重要粮食物之一,大豆也是主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和百姓生活质量水平息息相关,大豆对市场需要越来越大。东北地区是大豆的主产区,肥沃的土地使得东北地区具有种植大豆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豆种植技术受到农业部门重视和关注。农户主要从选种、豆种处理和土地和田间管理,农业部门和农业研究工作人员指导和借鉴,全面推广大豆种植技术发展。

  • 标签: 东北地区 大豆种植技术
  • 简介: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69个测站35年(1961~199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1958~1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旱涝年夏季,高纬和极区大气环流特征、东北亚异常长波槽脊的分布和活跃程度、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不仅如此,该区域夏季降水异常还显著地受到亚洲季风诸系统的影响,包括南亚季风,也包括南海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并且高空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也有明显变化.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含量等物理量特征在旱涝年不仅有截然相反的分布,而且还表现出与低纬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方式.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行星尺度的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也有一定不同,并且受热带地区大气加热强度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所在经度上的经圈环流在旱涝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对该区域降水异常产生影响.

  • 标签: 东北地区 旱涝 大气环流 中国 降水资料 涡度
  • 简介:东北地区俄裔(俄罗斯裔)的汉语族称有数种,这些汉语族称与俄裔的族群认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俄裔的血缘构成对他们的族群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

  • 标签: 俄裔 族称 族群认同
  • 简介:[8](P212)  东北北部地区也有朝鲜移民进入开发水田,词】清末/东北地区/朝鲜移民/水田开发  the ,二、朝鲜移民的大量迁入  在清政府弛禁的同时

  • 标签: 东北地区水田 水田开发
  • 简介:采用1951-2003年26个气象台站的夏季气温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主要经历了冷期、相对正常期和暖期3个阶段,夏季升温趋势达到0.15℃/10a。远超过全球、北半球、东北亚夏季的增暖程度。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方面表现在夏季变暖、平均气温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夏季气温变率加大;第三。气候变暖使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异常高温气候明显增多,但在变暖形势下局部发生低温冷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 标签: 东北地区 夏季气温 气候变暖 低温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