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十八大以来,为回应中国“强而必霸”的“中国威胁论”,为推动世界包容发展、和谐发展。让“中国梦”惠及“世界梦”,中国外交在“能够做”(如“强而必霸”)与“应当做”(如“包容发展”)之间,进行了负责任敢担当的国际发展伦理抉择:“我们应当做”。这一抉择既符合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也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我们应当做”,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但不任性”,“有能力并愿意承担相应的发展责任”。同时,中国正大力倡导和践行“人类共同命运体”意识、建设“一路一带”、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将“应当做”付诸发展实践。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其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所呈现出的个性化特征,激发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与理论聚焦。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关注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大致廓清了这一论域的基本理论面貌,并就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取得了初步共识。但目前国内研究仍然存在"多于译介而少于分析""论域边界模糊而缺乏精准定位""重要理论问题聚焦不足而有待深入挖掘"等问题。深化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工作,需要从总体性层面进行理论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即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批判地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简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日益成为国外中国学研究中的显学。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学术定位的角度,研究并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从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研究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层面,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道路,分析其成功的历史经验以及面临的战略转型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代表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整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理论视野。然而这些研究中,系统、全面、客观而深刻的成果并不多见,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倾向。
简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使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转向“奋发有为”,这要求中国外交决策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不足包括三个方面: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政策建议的筛选与综合、最终决策。其中政策建议的筛选与综合环节的不足尤为明显。为此,中国有必要从观念、制度、人才使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走出“弱国无外交”认知误区,从整体与长远角度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强化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对外事务上的统摄功能,一名政治局常委任常务副主席兼任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负责对外事务,外交部长由一名政治局委员级别的副总理兼任;建立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类制度,强化外交官的离岗培训,大量增加“外部人”,即把有经验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吸收到外交决策部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