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简单的生理需求发展到生物—心里的医学模式,更要求护士能够采用先进的理念来满足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并起到良好的治疗性沟通作用。方法心理护理已变成必不可少的护理方案,尤其对于危重症的患者,身体的创伤和疾病的折磨已经令他们苦不堪言,再加上环境等特殊原因也可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及病情的加重。结果因此,心理护理是极为重要的。照顾危重症的患者也要因人而异,有的患者会因为突然病重而出现愤怒、否认、焦虑不安,还有的患者因为身在监护室的缘故而抑郁绝望,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心强,对此,我们应达成共同的目标,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达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既可以使患者获得慰藉,也可以减轻患者的孤独,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取我科于2010年3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62例急危重症病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心理护理满意率对照组为80.6%,观察组为1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急危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病人密切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当前老年内科危重症病例的病情特点和死亡原因,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积累经验。方法收集入院后60岁以上老年人因各种原因救治无效的死亡病例42例,通过对入院诊断、检查、治疗和病情恶化后抢救过程、死亡原因等方面的分析,讨论和总结死亡病例的特点、救治经验以及有待改进的知识和技术。结果在两年中住我院内科总病例数为4312例,抢救病例517例,住院期间死亡的老年人42例,死亡人数占入院总人数的0.97%。其中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者14例,占死亡病例的33.3%,其余大部分在入院两周内死亡。死亡主要原因有猝死(12例,28.6%),脓毒症(9例,21.4%),心肌梗死(3例,7.1%),窒息(5例,11.9%),跌倒(3例,7.1%),肺栓塞(3例,7.1%),脑出血(3例,7.1%),代谢紊乱(5例,11.9%)。结论应加强老年人危重症患者在急诊和入院时的快速诊断和处理能力,入院后的监护措施和系统分析、处理方法应规范化,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需从加强护理入手。
简介: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的治疗应对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接诊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娩期并发症、妊娠合并症、妊娠特有疾病是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病症,其中产科出血的发生率最高,占34.17%;其次是妊娠期高血压,为27.50%;产科出血的主要诱因按照发生比例排序,分别为异位妊娠(75.61%)、宫缩乏力(14.63%)、胎盘因素(9.76%);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产前检查率(31.67%)明显低于正常孕产妇(76.22%),而存在高危因素患者比例(62.50%)明显高于正常孕产妇(2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危重症孕产妇的临床抢救需要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尤其应重视产科出血,提高孕产妇的产前检查率及早期重症筛查率,是降低急危重症发病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外线耳温计在危重症患者使用中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测量准确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危重症患者,采用红外线耳温计进行测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体位、局部创伤、冷敷、输液等对体温测量值的影响。结果红外线耳温计与肛温测量结果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及颜面部手术、颈部冷敷、加温湿化器的使用、脑损伤、性别对耳温测量结果的具有影响(P<0.05),不同卧位间耳温测量结果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线耳温计可安全用于危重症患者体温的监测,但其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临床使用中应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以获得准确、安全、有效的体温。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无缝隙护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危重症监护并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给予无缝隙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较高,服务态度满意58例(96.6%),技术水平满意59例(98.3%),健康教育满意60例(100%),关爱产妇满意55例(91.6%),心理支持满意52例(86.6%);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较低,服务态度满意41例(68.3%),技术水平满意37例(61.6%),健康教育满意40例(66.6%),关爱产妇满意26例(38.3%),心理支持满意51例(51.6%)。结论在危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无缝隙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另一方面,对部分特殊患者给予无缝隙护理,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危重症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了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脑部疾病治疗的27例病患,对本次参加实验的所有病患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对其颅内压进行有创监测,即将微型的传感器植入病患颅内进行监测,分别使病患进行平卧,后将床头抬高,分别为10°、20°、30°、40°等进行监测。结果在床头处于0到40°之间时病患的颅内压与床头的角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病患的平均动脉压与床头的角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当床头高度在0到30°时,病患的脑灌注压有上升趋势,但床头高度超过40°时,成下降趋势。结论体位是影响危重症病患颅内压、脑灌注压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将病患的床头抬高30°左右对于病患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体位,不仅可以有效的使颅内压降低,同时还可以使得血压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正常数值,避免脑供血不足等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降低病患在手术后由此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干预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0例ICU危重症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心理护理,研究组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比两组转科时的抑郁、焦虑程度。结果研究组转科时抑郁得分(45.62±11.58)分,对照组得分(62.38±10.99)分,P<0.05;研究组转科时焦虑得分(46.41±9.75)分,对照组得分(63.17±9.82)分,P<0.05。结论心理评估可有效的对ICU危重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判断,以此为依据提出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的减轻患者抑郁、焦虑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针对性的选择2010年4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机械通气的84例危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特殊护理,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通气后的存活率达到97.6%,比对照组患者(83.3%)高,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接受特殊护理后的PaO2比通气前显著提高,而PaCO2则显著降低,同时比对照组患者提高和降低的幅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时给予特殊的护理,能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大幅度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因此,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重症患者27例,危重症患者18例,均有发热、咳嗽的临床症状,肌肉痛、咽痛、呼吸困难、肺炎等是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改变、严重消化道症状和肾功能损害。18例危重症患者中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患者10例,热程为7—18d,平均热程10.2±6.1d。其中41例重症病人均治愈出院,且肺部阴影吸收良好,无显著后遗症,1死亡4例,3例与基础疾病相关。结论甲型H1N1重症与危重症患者需要精细化的临床治疗和对症护理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的60名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每天经鼻饲管向患者体内输注一定量的肠内营养液,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观察统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连续输注15d后,测定患者血清内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以及尿素氮含量,与进行肠内营养前作出对比,判断患者的营养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患者血清内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尿素氮含量有所降低,其中以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含量升高变化最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应用肠内营养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在应用期间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危重57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鼻饲注入百普力,逐步加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鼻饲流质饮食,均采用一次性肠内营养泵序贯输入,持续12日。分别于第1、6、12日监测患者胃肠道反应、血清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白蛋白(ALB)。结果经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观察组TP、TLC、AL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患者的预后有显著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