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从主体间性看待主体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和“共主体性”等,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包含着多重的主体间关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主体间性”、“互主体性”概念,但对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通过异化劳动阐述的“人与人相异化”,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体间的关系,“自由人联合体”所要扬弃的也就是此种“人与人相异化”的关系,所要建立的社会,也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创造的“真实共同体”。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科学理解人们的“主体间性”问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相互认知、理解和互惠。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质资料和语言符号,并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则框架内生成...
简介:摘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以前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积极地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方法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实践与兴趣中得到质的飞越。
简介:教育自产生之日起,以其无穷的魅力让世人追寻着它,探索着它。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困惑于“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之类的基本话题。随着历史的沿革,教育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但上述问题仍有扑朔迷离之感。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那些挚着追求的人们终于寻找到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闪光点,从这一点挖掘下去,似乎以往的困惑都渐渐明了了。这一闪光点就是主体性教育。
简介:摘要随着对素质教育不断的探讨、实践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每一所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每一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主体教育的概念;“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简介:主体形而上学和资本主体性存在内在契合。资本主体性是指资本反客为主,攫取了人的主体性,成为吞噬和控制一切非资本之物的霸权,并最终导致“人受抽象统治”的生存状态。主体形而上学通过确立资本的主体地位在现实层面实现了对人的统治。马克思通过理论和经济层面的双重主体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体性的虚幻性.把人从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是马克思寻求的人的解放之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采取了社会历史批判方式.不仅对主体性的“副本”进行批判,还对主体性的“原本”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维度.彰显出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