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的1 679例I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是I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IP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进行比较,乳头溢液在单发组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性溢液、单孔、单侧乳头溢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纤维乳管内视镜(FDS)诊断符合率为88.66%。对FDS下病变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单发组在总乳管及Ⅰ~Ⅱ级导管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单发组未见癌变,多发性组4例癌变。多发组同侧复发率、对侧发生率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性溢液、单孔溢液、单乳溢液以及病变主要位于总乳管及Ⅰ~Ⅱ级乳管均为IP的常见临床特征;FDS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IP中具有优势。因为IP有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术后应积极随访。
简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来自终末导管小叶单元的病变,因此病灶开始大多仅局限在乳腺边缘区域的终末导管,并逐渐累及中、小导管。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病理上表现为扩张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实质性增生、桥状增生,形成了不规则的裂隙和腔。最初临床表现与一般小叶增生相似,多数患者自觉有小肿块感,体检时乳腺呈结节感。如患者病变局限,轻微时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当导管上皮向腔内呈乳头状增生时,则常可表现乳头持续或间歇性溢液,可为血性、血性浆液或混合性分泌物。该病与乳腺癌有密切关系。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现将自2002年6月至2006年12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7例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对比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 (Automatic Breast Volume System,ABVS)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2月收治的 98例乳头溢液患者,其病理确诊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113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对各病灶行手持式二维超声检查( US)及 ABVS检查。结果:手持式 US共检出病灶 73个( 64.60%), ABVS共检出病灶 91个( 80.53%), ABVS检查诊断率高于手持式 US。尤其对于孤立性病灶, ABVS诊断率显著高于手持式 US。结论:导管内乳头状瘤 ABVS检查具有特征性声像, ABVS检查可提高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诊断率,但手持式 US 能实时显示病灶血供情况,可作为 ABVS的补充诊断,两种检查综合利用,可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学的诊断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疗患有乳头状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细胞涂片检查,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比较乳头状瘤患者经细胞涂片与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乳头状瘤患者在细胞涂片检查中,术前细胞严查正确为42例,误诊18例,其中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9例,导管炎症为6例,乳腺癌3例,诊断正确率为70.00%。研究组在对照基础上加导管造影术诊断正确为56例,误诊4例,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3例,技术误诊1例。诊断正确率为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头状瘤患者,采用溢液细胞学检查联合导管造影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是临床诊断中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总结无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papilloma,I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84例(130个病灶)无乳头溢液症状的I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4例共130个病灶,年龄段主要分布于30~50岁,病灶长径≤10mm113个(86.92%),病灶位置距离乳头≤20mm84个(64.42%);病理诊断IP合并腺病57个,IP合并纤维囊性腺病43个,IP合并纤维腺瘤48个,IP伴导管上皮增生14个,IP伴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2个。随访3~36个月,复发5例,其中4例为IP,1例为导管原位癌。结论无乳头溢液的IP多无典型临床症状,超声检查可有不典型阳性发现,术前诊断符合率低,可积极手术活检。多发性及伴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IP患者术后有一定复发率,应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进行细胞学诊断与病理分析。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具有的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且细胞学资料完整的64例进行研究,均为女性病例。在穿刺之前,对于病史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询问,并且对乳腺肿块大小、硬度以及活动度进行检查、涂片操作与HE染色。结果在6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正确者34例(占53%),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正确者42例(66%),两者相结合细胞学诊断正确者54例(占84%),误诊6例(占9%),可疑者4例(6%)。结论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溢液涂片,可以更加准确的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诊断,有效的提高了诊断的科学性。但是,诊断过程也要注重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
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内疾病是指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一系列病变,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本文综述了传统影像组学在这些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分析了影像学检查的现状及局限性,并探讨了影像组学的定义、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重点讨论了传统影像组学在早期检测、精确诊断、治疗规划、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本院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检查的10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记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准确率,以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造影特征。结果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符合例数合计87例,准确率为77.68%;Ⅰ型病灶结节形态相对规则,边缘清晰度较高,钙化特征不明显,回声均匀,血流等级为0-1级。Ⅴ型特征与Ⅰ型相反。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针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图像清晰度较高,可为后续临床诊断提供较强参考,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