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介绍了纵向涡强化传热的基本原理以及涡发生器的种类和功能,并从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两个方面对纵向涡强化传热研究进行了论述;通过比较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认为现阶段需要加强纵向涡强化传热计算机模拟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对纵向涡强化传热机理的认识和促进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的工业应用。

  • 标签: 纵向涡 涡发生器 强化传热 强化传热技术 计算机模拟 强化传热机理
  • 简介:从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定态解出发,通过Boussinesqu假定及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导出广义的奥尔-索末菲方程,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低雷诺数下库特流失稳、实现Benard对流强化传热的临界瑞利数Rac。计算结果表明:库特流Benard失稳所需的临界瑞利数Rac随雷诺数Re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存在参考雷诺数Rer,当Re大于Rer时,Rac随Re变化很慢,此时,增大Re不能明显降低Rac,流体的传热量也不会随Re的增大而增加。

  • 标签: Boussinesqu假定 线性稳定性分析 Benard失稳 强化传热
  • 简介:摘要:换热器作为一种热量传递设备,目前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其中管壳式换热器因具有结构坚固、适应性强、可回收利用热能等优势,所以应用最为广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大力倡导能源高效利用的背景下,换热器作为能源利用的关键装置,其强化传热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以管壳式热换器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强化传热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管壳式 热换器 强化传热
  • 简介:阐述了分液冷凝强化冷凝传热的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技术能同时实现强化传热和降低压降的可行性。该结论在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上得到了实验证实:与常规的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PFMC)对比表明,在当量直径为1.05mm、管内工质的质量流量为633~770kg/(m~2·s)的微通道中,当冷凝温度分别为45和50℃时,微通道分液冷凝器(LSMC)的管内传热系数分别提高了3.7%~6.7%和2.3%~6.1%,压降分别降低了45.5%~49.5%和51.9%~52.6%,惩罚因子(Fp)分别降低了46.5%~52.7%和52.6%~56.7%。当进口流量达到一定值时,分液冷凝技术器能同时实现强化传热和降低流阻,有较好的综合热力性能。

  • 标签: 气液分离 分液冷凝器 强化换热 降低流阻 惩罚因子
  • 简介:为实现节能降耗,开发了多种强化沸腾传热的高效换热管。以水为工质,在0.1MPa下对垂直光管、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进行了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并分析了沿管子轴向的温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烧结多孔管与T槽管能显著降低起始沸腾过热度、强化沸腾传热: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的起始沸腾过热度比光管的低1.5K左右;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的核态沸腾传热系数分别为光管的2.4~3.2倍和1.6~2.0倍。此外,烧结多孔管和T槽管能降低相同热流密度下的壁面温度,且有利于降低管子轴向的温差。

  • 标签: 烧结多孔管 T槽管 沸腾 强化传热 轴向温差
  • 简介:摘要:在制冷还有机械等多个领域,高黏度流体传热均有广泛应用。如高黏度食品灭菌;传动设备润滑油冷却;反应釜内热量移除;高黏度原料加热或是冷却。上述过程均和热量交换直接挂钩。可见,高黏度流体传热在现代工业中有突出的地位。但是,高黏度流体传热强化时普遍出现传热系数小、压降大的问题。如何提高传热系数,减小压降,这是传热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将综述高黏流体传热强化及其进展。

  • 标签: 管壳式换热器 高黏流体 传热强化
  • 简介:摘要:加热炉是石油化工行业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在加热炉中燃烧能源时,一方面要求改善加热炉的升温效果,另一方面要求减少炉内的燃料的损耗率。本文主要阐述了管式加热炉的基本特性及使用,并总结了管式加热炉的主要传热方法,并根据其因素加以优选,进而提高了传热,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加热炉内的加热效果,也极大的节省了能耗。并提出了强化管式加热炉传热的方法,通过强化传热,可以提高管式加热炉加热能力。

  • 标签: 管式加热炉 传热 效率 提高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概述化工实验中传热传质强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传热传质作为化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开发高效的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对于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随后综述了几种典型的强化技术,包括扩展表面技术、搅拌强化、添加物辅助及新型材料应用等,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对传热传质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传热传质 强化技术 化工实验 扩展表面 搅拌强化 新型材料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概述化工实验中传热传质强化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传热传质作为化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开发高效的传热传质强化技术对于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随后综述了几种典型的强化技术,包括扩展表面技术、搅拌强化、添加物辅助及新型材料应用等,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对传热传质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传热传质 强化技术 化工实验 扩展表面 搅拌强化 新型材料
  • 简介:目前,换热设备正朝着大型化、高效率、高合金化、低温差和低压力损失方向发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结构紧凑和强化换热的新型换热器开发日新月异。模型化技术和强化传热技术的开发构成了换热器发展的高技术体系。

  • 标签: 传热技术 化强化 发展模型
  • 简介:在统观模型框架内,采用k-ε模型对带人为粗糙度冷却通道内的流动和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脉动物理量分布,并比较了人为粗糙度冷却通道与光滑通道的数值模拟结果.基于数值模拟所提供的详细的流场信息,研究了人为粗糙度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揭示了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的机理.本研究可为改进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人为粗糙度冷却通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人为粗糙度 传热 数值模拟
  • 简介:通过对大型空分设备中关键热交换设备之一——主换热器一系列数据对比,从设计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板翅式换热器换热效率,尽可能解决空分设备大型化所面临的因换热效率不高而只能靠增加传热面积所带来的换热单元个数增多、管道布置复杂及气流分配不均匀等新问题,为实现空分设备大型化奠定基础。

  • 标签: 板翅式换热器 换热效率 传热面积 翅片 导流片 阻力
  • 简介:摘要:纵观许多研究者对强化管的研究一般只是对单独的换热元件的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研究,设计者发现这些强化元件所组成的换热器却没有呈现出研究者所描述的高效性能效果,经分析这是由于各强化管由于自身的结构特点,所组装成的整体换热器存在着局部结构上的差异,是无奈的也是无可避免的。正是因为这种局部结构的差异使得各强化管无法充分展现出其个体所呈现出的优秀性能,或者造成强化管独立个体和组装成整体换热器的速度场、温度场和总阻力等的表现都差别很大。出现了设计者因这种现象而造成了困扰而弃用的现象,降低了实际工程应用价值。为了给采用强化管的设计人员提供更加精确的设计依据,提高实际工程应用价值,对三维管换热元件和其它几种高效换热元件根据自身特点所组成的整体结构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换热器的综合性能研究不容忽视。

  • 标签: 强化管 传热 对流
  • 简介:以R113为工质,对双面强化传热管及由相同尺寸的坯管加工而成的25矢/英寸之低肋管进行冷凝传热对比试验,并用威尔逊分离法求得管内、外给热系数,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质,相同冷却水量,水温的操作条件下,前者的总传热系数比后者大50~66%,其中管外冷凝给热系数高出50%以上,管内给热系数高58%以上,且在相同冷却水量下流经双面强化传热管的冷却水之压降比低肋管还要小。

  • 标签: 肋管 强化传热 总传热系数 冷却水量 对比试验研究 压降
  • 简介:液-固流态化传热强化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有文献对流态化粒子的粒度与传热系数的影响关系有较大分歧。从传热强化角度对水-沙流态化自动清洗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研究。得到的结果是:沙子粒度不是愈细愈好,而是Dp2mm(8目)左右为好;粒子体积分数以2.4%比较好;流速在0.2~0.28m/s(Re为6000~9000)较好。虽然粒子体积分数低,但是在优化条件下的流态化传热强化幅度几乎可以达到一倍左右,并且阻力又很低。

  • 标签: 流态化 传热强化 粒子体积分数 粒子粒度 流速最佳化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本文旨在探讨热能动力系统中传热强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效果。首先,文章概述了传热强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热能动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接着,详细分析了传热强化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热表面改进、流体流动优化以及热工参数的调控等。然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传热强化技术在热能动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最后,总结了传热强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热能动力系统 传热强化技术
  • 简介:摘要: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有关国家的生计和国家安全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繁荣,但也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促进人类全面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向联合国大会发表了相关声明:力争到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现零排放目标需要对中国目前的能源体系进行重大改革。根据中国能源基金会发表的《2020年中国碳中和报告》,中国实现零碳净排放量的道路必须基于五项战略: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部门碳中和、最终能源部门电气化、低碳燃料转换

  • 标签: 相变储热 储热器件 结构优化 传热强化
  • 简介:为了解决传统蒸发器结垢需要频繁的停车清洗和强制循环泵高电耗两大难题,研究的新型蒸发器结构特点主要是加热室比较短、采用具有高效传热强化和较低流速下自转清洗功能的平带,沸腾室是大横截面的中心循环管,而且出口段截面为渐扩形。试验研究表明:这种平带的对流传热强化幅度可以达到92.3%,并且能够在传热管内流速大于0.35m/s时开始自转;这种蒸发器能够为可靠自动清洗要求的自然循环设计流速0.70m/s提供所需的推动力,并且对各种蒸发工艺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 标签: 蒸发器 平带 传热强化 自转力矩 自然循环推动力 流体阻力
  • 简介:提出一种新型的正反两个方向交替扭转的扭带模型,并基于ANSYSFLUENT软件在层流状态下(Re=400~1800)对换热管中插入新型扭带的换热特性、流体阻力特性和综合性能指标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y=3.0,4.5,6.0三种扭率下的无缺口正反扭转扭带与传统单一方向扭带进行对比研究,并对扭率y=3.0的无缺口正反扭转扭带和带有三角、半圆及方形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进行了对比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插入不同扭率的扭带,换热管的努赛尔数Nu、摩擦系数f与综合性能PEC值均随着扭率的减小而增大;相同扭率下无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在强化换热效果和综合性能表现上要优于传统扭带;扭率为3.0时,无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比带三种缺口的正反扭转扭带换热效果好,而缺口的存在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插入扭带产生的摩擦阻力,且缺口的面积越大,摩擦和换热效果降低越多。

  • 标签: 数值模拟 层流 正反转扭带 扭率 强化传热
  • 简介:摘要:目前,建筑运行能耗及运行碳排放均占全国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20%,空调负荷在夏季尖峰负荷增长中占比约30%甚至更高,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势在必行。搭载风速与翅宽分布非均匀相似强化传热技术的TR+Pro系列空调研发并已经投入市场,更加小型化的设计提升了原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让暖通产品更高效低碳。产品结构小巧、舒适、清洁广受消费者赞誉。本研究针对风速与翅宽分布非均相似现象,探讨了其协同热强化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机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通过理论建模和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揭示了非均相似性对风速和翅宽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协同热强化的具体机制。最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该机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风速 翅宽 协同热强化 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