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肺复张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61例,对患者进行俯卧位肺复张,并对复张前后画着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患者在复张前后其MAP、HR、CI、CVP并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其中PaO2/FiO2于复张后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表现,对其进行俯卧位肺复张能够促进患者肺内分流和氧合指数的明显改善,且不会对机体血流动力学造成明显影响,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末正压(PEEP)水平选择对俯卧位通气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肺复张效果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重度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均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俯卧位通气治疗,PEEP较低水平〔8~12 cmH2O(1 cmH2O=0.098 kPa)〕为对照组,PEEP较高水平(13~17 cmH2O)为观察组。机械通气全程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于治疗前及治疗48 h时记录肺复张指标,如肺动态顺应性(Cdyn)、肺驱动压(DP)、心率及血乳酸(La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定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如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记录患者胸腔积液及心、肝、肾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PEEP水平为(10.9±1.2)cmH2O,观察组PEEP水平为(15.6±1.5)cmH2O。两组患者治疗前肺复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两组肺复张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改善,且高PEEP水平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复张效果、氧合效果明显优于较低PEEP水平的对照组〔Cdyn(mL/cmH2O):37.61±5.09比32.51±4.97,DP(cmH2O):10.36±1.51比12.55±1.35,心率(次/min):93.13±10.56比108.56±12.49,Lac(mmol/L):2.34±0.41比3.41±0.57,PaO2(mmHg,1 mmHg=0.133 kPa):95.13±3.33比91.81±2.75,PaO2/FiO2(mmHg):180.12±7.25比150.29±8.52,PaCO2(mmHg):38.31±2.13比45.22±2.61,均P<0.05〕。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PEEP水平的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明显高于低PEEP水平的对照组〔IL-6(ng/L):526.24±125.18比465.18±130.52,TNF-α(ng/L):42.47±2.20比34.12±1.89,hs-CRP(mg/L):101.24±23.26比83.56±25.51,均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胸腔积液及心、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0%比8.0%、10.0%比16.0%、2.0%比10.0%、2.0%比6.0%,均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较高PEEP水平有利于重度ARDS患者的肺复张效果,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更佳,并有利于器官功能的恢复;但较高PEEP水平初始通气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血液缺氧,可提高肺和肺透射性,减少两肺光的传播,导致更大的肺偏差。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眼球、炎症、出血等形式,临床治疗时有较多的提升空气干预应用,虽然患者病情可以缓解,但对治疗的整体效果不满意。研究表明,对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吸入性肺复苏综合治疗,对患者呼吸动力学水平和预后的改善有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不张危重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近一年本医院收治的重症肺不张危重病例,选取36例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其中探究组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治疗模式,参照组采用仰卧位通气治疗治疗,并对比探究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患入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两种不同模式的治疗后,探究组的病患治疗总有效17例,占比为94.44%,高于参照组的3例、83.33%。从结果可见,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探究组治疗效果好于参照组。结论:针对重症肺不张危重病患的病例,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改善病患的病情,此方法可积极应用于此类病患临床治疗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肺复张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ARDS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肺复张,治疗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呼吸动力学(氧合指数、PEEP、FiO2、Pplat、Clst)指标、并发症(气胸及气管切开、出现压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氧合指数、PEEP、FiO2、Pplat、Clst水平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内/外源性ARDS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比较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外源性ARDS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为其进行俯卧位治疗;并将同期采取同样方法治疗的30例内源性ARDS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进行通气治疗之前的气道阻力、心率、心指数、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指数。并在治疗后的2小时和4小时后再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2小时和4小时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明显的好转。从分组情况来看,治疗开始2小时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氧合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P<0.05,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开始4小时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基本相似,组间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价值。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肺内/外源性A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外源性ARDS的起效时间更加快速。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俯卧位通气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分析方法。呼吸衰竭的患者建立有创人工气道并应用俯卧位通气进行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5例此类患者,依据临床表现、血气分析等评价疗效。结果:有效4例,有效率80%,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结论:俯卧位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机械通气期间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呼吸参的合理调节,感染的针对性治疗等,以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俯卧位管理对俯卧位患者皮肤保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我院重症医学科使用呼吸机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卧位方式,观察组采用改良俯卧位管理,对比两组压力性损伤、压疮的发生率、APACHE-II评分。结果 (1)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5.0%(2/40),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7.5%(7/40),P<0.05;(2)观察组压疮发生率0.0%(0/40),对照组压疮发生率10.0%(4/40),P<0.05;(3)护理后,两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II)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APACHE-II评分更低,P<0.05。结论 在俯卧位患者通气护理中,采用改良俯卧位管理能有效保护患者皮肤,改善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方法 共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20例体外膜肺氧合患者作为主要对象,以入院时间先后的原则分组,各1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综合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俯卧位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患者的氧分压均大于护理前,二氧化碳分压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氧分压大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时配合综合护理,可缩短治疗及住院时间,改善血气指标,故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患者皮肤保护中应用改良俯卧位方式和传统俯卧位方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0例我院2020.10-2021.10间收治的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用随机掷骰子法将其分为比对组和研究组,n=40。比对组接受传统俯卧位方式,研究组接受改良俯卧位方式,对比组间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和氧合情况。结果:研究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比对组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干预10小时后氧合指标明显高于比对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方式在重症医学科俯卧位患者皮肤保护中能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肺复张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干预措施,对改善氧合和降低病死率都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肺复张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但复张效果的评估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已有多种手段可用于评估肺复张效果和预测复张能力,包括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超声、电阻抗层析成像技术(EIT),以及呼吸力学参数。每种方法都各有利弊,CT和EIT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局部组织变化,但存在转运风险、量化过程复杂等缺点;肺部超声对复张效果的敏感性较高,但准确性不如CT;而各种呼吸力学参数可以用于总体肺功能的评估,但无法监测局部组织的变化。因此,为实现准确有效的肺复张评估,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