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骨盆倾斜度异常孕妇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将120例骨盆倾斜度异常孕妇随即分成两组,对照组80例顺其自然分娩不进行任何处理,处理组在产前用高弹性腹带将孕妇腹部包裹,力度适中,分娩时将骶骨下2/3处垫高,将大腿压向腹部,保证胎轴压力线与骨盆轴相重叠或基本一致。结果处理组孕妇绝大多数均能顺利衔接,仅12例不衔接。对照组孕妇先露顺利衔接的80例,30例均不能顺利衔接。处理组剖宫产率明显下降,第二产程明显缩短,会阴裂伤明显少于对照组。新生儿情况,两组体重无差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头颅皮下血肿处理组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在产前用高弹性腹带将孕妇腹部包裹,分娩时采取将骶骨下2/3处垫高,将大腿压向腹部,保证胎轴压力线与骨盆轴相重叠或基本一致等处理方法,有利于胎头衔接及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阴道分娩时母婴损伤。
简介:摘要使用免棱镜全站仪对高架桥墩柱进行变形监测,计算出高架桥墩柱倾斜角度,此方法节省工作量,观测精度高,还能提供精度分析。
简介:目的探讨内眦开大Ⅰ期矫正眼裂倾斜度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内眦赘皮矫正同时调整睑裂倾斜度手术26例患者,在与水平线成1个角度的斜线上定点新内眦点,使新的睑裂倾斜度接近或符合美学及患者要求,设计包括辅助线的大小不对称"双V"形切口。切开后在内眦皮肤下剪断部分内眦眼轮匝肌和内眦韧带前脚,将断端与新内眦点下的鼻侧的骨膜和筋膜固定,皮下潜行剥离松解,适当延长或不延长下睑缘的辅助切口,剪除新内眦点上下的2块多余的小三角形皮肤,皮肤无张力间断缝合。结果26例均为Ⅰ期愈合。通过电话、网络及门诊随访9~18月,15例水平型睑裂倾斜度纠正了6°~8°,3例外倾型术后睑裂倾斜度为0°~6°,内倾型倾斜度纠正为8°~12°。内眦角形态自然,睑裂增大2~5mm,下睑疤痕不明显,对整眼的外形改善明显,效果满意。结论内眦开大Ⅰ期矫正眼裂倾斜度的手术方法,设计合理,简单易行,瘢痕少而隐蔽,效果明显,适合有内眦赘皮同时有矫正睑裂倾斜度需求的患者。
简介:目的观察正常人体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包括内环位置、腹股沟管的解剖特点等。方法对解剖尸体(经甲醛防腐处理)11具,男7具,女4具(年龄25~65岁),用游标卡尺测量内环位置、腹股沟管和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夹角即腹股沟管的倾斜度,并进行左右两侧配对比较。结果右侧内环开口位置较左侧明显为高内环中点位置与腹股沟韧带中点水平线距离右侧为(13.45±5.94)mm;左侧为(11.55±5,03)mm,P〈0.05;右侧内环开口较左侧也更为偏向内侧(中间)右侧为(-3.64±4.46)mm,左侧为(-2.45±3.70)mm(P〈0.05);右侧腹股沟韧带与腹股沟管的夹角较左侧大(倾斜度小),右侧为(15.28±3.10)°,左侧为(13.64±3.32)°(P〈0.05)。结论人的腹股沟管左右解剖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内环的位置右侧较高,但倾斜度较小,这是否与斜疝的形成有关,仍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未经治疗状态下错患者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UM/PP)自然代偿的最主要因素。方法共纳入1403例患者,涉及36个变量,以UM/P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变量影响权重解释模型。结果治疗前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的回归模型纳入16个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是否双颌前突、安氏分类、垂直骨型、覆覆盖以及部分头影测量变量等,可解释56.5%的变异。排名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NB角(Beta值0.690),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81)及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23)。结论自然发育状态UM/PP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SNB角、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和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SNB角对UM/PP影响最大,下颌越后缩,上颌第一磨牙越代偿性后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0.022×0.028"直丝弓托槽上先后使用0.0l9×0.025"和0.02l×0.025"的方形弓丝对于前牙的唇舌向倾斜度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在20例非拔牙矫治患者中选出10例前牙唇舌向倾斜度欠满意的患者,对其使用0.0l9×0.025"和0.02l×0.025"两种方丝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对0.021×0.025"的方丝引起的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0.0l9×0.025"不锈钢方丝更换为0.02l×0.025"方钛丝2个月后,其引起的代表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测量指标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使用0.019×0.025"不锈钢方丝后,换用0.02l×0.025"的方钛丝并使其有一定的作用时间,可以引起前牙唇舌向倾斜度的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对正锁患者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及牙周硬组织进行三维数字化测量,比较正锁后牙与对照组后牙在牙齿水平上的差异,探索正锁后牙在牙槽骨中的空间位置和牙周硬组织特点。方法选取后牙正锁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6名,女性24名,平均年龄为(25.0±7.6)岁。对照组为双侧后牙覆覆盖正常的恒牙列患者30名,男性4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为(24.0±6.4)岁。正锁组最终纳入测量的为12对颌前磨牙(共24颗)、12对颌第一磨牙(共24颗)以及39对颌第二磨牙(共78颗)。对照组共有120对颌前磨牙(共240颗)、60对颌第一磨牙(共120颗)以及60对颌第二磨牙(共120颗)。拍摄CBCT,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牙槽骨中牙根位置、后牙颊舌向倾斜度和牙槽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照组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随机抽取样本,保证锁组和对照组样本数量匹配。结果卡方检验显示正锁组和对照组后牙牙根在牙槽骨中的位置无统计学差异。正锁组前磨牙和第二磨牙的转矩交角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组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牙长轴交角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锁组上前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而下前磨牙大于对照组。正锁组第一磨牙,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釉牙骨质界(ECJ)根向6 mm和8 mm水平,均与对照组测量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锁组第二磨牙,上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4 mm水平及下颌颊侧牙槽骨厚度在距ECJ根向6 mm水平,与对照组的测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上颌前磨牙外,下颌前磨牙、上下颌第一磨牙及上下颌第二磨牙均显示出正锁组及对照组之间,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锁后牙颊舌向的改变是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正锁第二磨牙的牙周风险可能较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更高;正锁的下颌后牙比上颌后牙牙周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