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报道1例进展期假性剥脱性青光眼中的CharlesBonnet综合征。方法:病例报告。结果:一例92岁的马来男性诉2a前出现幻视,并加重2mo。称看见成人及百余儿童生动活泼地出现在不同场合。他甚至有几次看见一只兔子偶尔跑过他的房间。但是,他觉察到这是一种异常的经历。与同年龄人相比,他的认知功能是正常的。精神病学评估包括精神状态检查是正常的。他曾经被诊断患有开角型青光眼,左眼以前接受过常规的白内障手术和小梁切除术。其视力为右眼手动,左眼6/7.5(0.8)伴管状视野。眼底镜检查显示左眼进行性青光眼性视杯加深。目前诊断为右眼大泡性角膜病变合并绝对期青光眼,左眼进展期假性剥脱性青光眼,有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对诉有幻视的老年患者,特别是在痴呆和精神病的诊断标准不明确的情况下,诊断通常是很困难的。如果这些患者洞察到不复存在的东西进入其视觉范围,并伴有视觉功能恶化,应高度怀疑患有CharlesBonnet综合征的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角膜内皮形态学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PEX患者76例(76眼),PEXG患者82例(82眼),POAG患者64例(64眼)以及ARC患者76例(76眼)分别作为PEX组、PEXG组、POAG组及ARC组。收集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比例(HEX)、变异系数(CV)、角膜中央厚度(CCT) (眼前节OCT)等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ARC组、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分别为(2 565±202)/mm2、(2 286±178)/mm2、(2 104±376)/mm2、(2 206±206)/mm2。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低于A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19、6.58,均P<0.001);PEXG组ECD低于PEX组、PO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RC组相比,PEX组、PEXG组以及POAG组CV较高,HEX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X组CCT与AR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XG组CCT较PEX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较POAG组也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吾尔族PEX患者ECD减少,PEXG患者CCT变薄,提示在对PEX、PEXG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更注意对角膜的保护。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前节参数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PEX患者84例(114只眼)、PEXG患者70例(96只眼)、POAG患者72例(88只眼)以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CON)80例(80只眼)进行研究,均为维吾尔族,分析各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水平曲率K1及垂直曲率K2)等眼前节参数的差异。结果CON、PEX、PEXG及POAG组患者性别比例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CON、PEX、PEXG及POAG组患者CCT分别为(545.52 ± 34.22)、(536.81 ± 42.64)、(516.74 ± 32.39)、(530.38 ± 28.72)μm,CON、PEX及POAG组患者均高于PEXG组(P均< 0.05),PEXG组CCT变薄;CON、PEX、PEXG及POAG组患者ACD分别为(3.05 ± 0.38)、(2.87 ± 0.36)、(2.77 ± 0.41)、(2.81 ± 0.32)mm,与CON组比较,PEX、PEXG及POAG组患者ACD均较低(P均< 0.05);各组患者间LT、AL、K1及K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PEX患者ACD较CON组更浅,但PEXG患者CCT较PEX患者更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劈核方法治疗维吾尔族患者假性剥脱综合征(PEX)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维吾尔族患者PEX性白内障122例(122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拦截劈核病例作为观察组,60例(60眼);预劈核病例作为试验组,62例(62眼)。比较两组术后1 d、1周及3个月的视力、角膜水肿及角膜内皮损失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14.50±5.63)s,较试验组(12.32±7.34)s长(t=15.12,P<0.05);试验组术后1 d、1周的视力优于观察组(Z=-5.070,-6.230;均P<0.001),术后1 d、3 d的角膜水肿程度低于观察组(Z=-3.490,-3.710;均P<0.001)。试验组角膜内皮丢失率较观察组较少(t=2.110,P=0.001)。结论与拦截劈核相比较,预劈核技术在维吾尔族PEX患者白内障术中超声时间较短、能量较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较少,视力恢复较快。
简介:摘要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性Bartter综合征(PBS)是CF的常见并发症,以低氯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为临床特征,但未合并肾小管病变。由于体液及电解质的丢失,CF患儿易存在电解质紊乱。现就CF并PBS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具备CEA手术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50例,围术期以多普勒彩色超声设备监测脑血流变化状况,记录患者合并症、术中指标,并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CEA的危险因素。结果:CEA术后13例患者出现CHS,发病率为8.67%,4例患者进行术中转流后,术中阻断时间明显降低,即脑缺血时间更短。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控制、既往脑梗死病史、术中转流、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均为CEA术后CHS的影响因素,其中血压控制和术中转流为保护性因素,既往脑梗死病史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为危险因素。结论:既往脑梗死病史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为CEA术后CHS的危险因素,可采取术中转流和血压控制的方式加以预防。
简介:摘要一名42岁的女性因腰背痛5天伴向右脚放射的烧灼痛,在非工作时间就诊于全科医生。她的体质指数为39 kg/m2,有12年的慢性腰痛病史,左侧大腿间歇性"坐骨神经痛",会阴部"刺痛",不伴尿失禁。经检查,全科医生认为患者的肛门张力和肛周感觉正常,腿部力量、张力、反射和感觉也是正常的。患者接受了镇痛治疗,医生建议如果她出现了双侧坐骨神经痛、大小便失禁或者腿部无力,则需再次复查。3天后,她因马尾综合征入院,并接受手术减压治疗。她的后遗症包括下肢无力、会阴部麻木、性功能丧失以及大小便失禁。
简介: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兄弟首次报道了一类家族遗传性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这些患者有十分特殊的心电图表现,平时静息时表现为胸前区V1~V3导联ST段抬高,Q-T间期正常,伴或不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发生心脏性猝死或晕厥时则表现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体格检查及器械检查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可能,后来将这一类疾病定义为特发性室颤的一种特殊类型。Brugada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占特发性室颤病例的40%-60%。本文就Brugada综合征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