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发生,一方面与病毒的复制和多种病毒蛋白的表达有关,同时另一方面更在于宿主体内固有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慢性HBV感染的自然过程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各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与HBV的相互作用,对HBV感染后的转归及CHB的发病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免疫活跃的时期,也是抗病毒治疗的时机。本文就HBV及其相关蛋白产物与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识别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免疫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2例首次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3例,女59例,年龄(54.11±5.20)岁,年龄范围为44~62岁。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n=58)与阴性组(n=44)。所有患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判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的阳性率,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胺转胺酶(MTG)。结果阳性组患者的MPO[36.2%(21/58)]、抗核抗体[46.6%(27/58)]、AMA[43.1%(25/58)]、SMA[34.5%(20/58)]及ANCA阳性率[44.8%(26/58)]均高于阴性组[15.9%(7/44)、27.3%(12/44)、22.7%(10/44)、18.2%(8/44)、27.3%(1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的ALT、AST、ALP及M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的干扰素-γ[(17.42±5.44)μmol/L]、IL-6[(45.60±12.45)μmol/L]、IL-10[(35.88±7.65)μmol/L]及TNF-α水平[(13.45±4.11)μmol/L]均高于阴性组[(8.30±2.23)μmol/L、(24.43±10.25)μmol/L、(17.60±8.33)μmol/L、(6.57±2.6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检验可见,幽门螺杆菌阳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炎中MPO、抗核抗体、AMA、SMA及ANCA的阳性率,干扰素-γ、IL-6、IL-10及TNF-α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5、0.54、0.58、0.65、0.88,0.65、0.42、0.43、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感染率较高,且其发生发展多与多种免疫性抗体阳性及细胞因子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TOLL样受体下游重要信号因子TRIF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关系。方法以四氯化碳皮下注射+低蛋白高脂饮食+酒精饮料的方法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在完成制备模型实验后进行取材。部分实验鼠进行心脏生理盐水和多聚甲醛灌注后,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另一部分实验鼠脱颈安乐死后,取新鲜肝组织进行电镜标本的制备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而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明显破坏,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和肝纤维化程度等特点明显;电镜结果也显示,肝纤维化组可见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现象,胞质可见明显的溶解现象,在狄氏腔内,肝星状细胞的细胞核溶解,血窦内皮细胞胞质、胞核皆溶解;免疫组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均显示内皮细胞、星形细胞等TRIF都有强烈高表达,并且以胞核表达为主,亦见胞质表达,而正常组呈现弱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TRIF蛋白表达都明显升高,呈显著性差异(P〈0.01),与形态学的表达特点相一致。结论TRIF在肝纤维化中表达显著增强,说明在肝纤维化过程中,TOLL样受体明显激活,并且通过下游信号转导途径,在机体内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通过该现象的观察,我们初步证实了TOLL样受体固有免疫信号因子TRIF在纤维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类风湿因子(RF)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中的价值和准确性,以改进当前的诊断流程和提高疾病的早期检出率。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丙种球蛋白分别联合激素冲击这两种免疫治疗方案对MOG-AD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MOG-AD患儿,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吗替麦考酚酯+激素组、丙种球蛋白组+激素组。规范治疗后,复查MOG抗体滴度、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并进行随访。结果:吗替麦考酚酯+激素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激素组相比,复发率更低,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两组均有所降低,但MMF+IVMP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MOG-AD疗效值得肯定,可有效改善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
简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趋化因子系统和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性调节细胞,CIM+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s,以下简称Treg细胞)在体内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抑制效应性T细胞增殖,在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局部的聚集和维持,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为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趋化因子。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趋化因子及受体(特别是趋化因子受体5)与Treg细胞关系的研究讲行综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