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H = 17.914,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活检穿刺法检验,观察组采取免疫组化法检验。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及满意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对诊断的体验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阳性率为90.00%、满意率为85.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5.00%、55.00%,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生理问题(92.34±3.55)分、心理顾虑(90.23±4.15)分、信任感(87.85±3.7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1.68±2.71)分、(83.24±2.56)分、(69.32±2.09)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当中,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诊断,能够达到更高的阳性率和满意率,同时患者生理、心理、信任等方面的诊断体验更为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19年10月所收治的7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军进行细胞形态学和骨髓涂片免疫化学染色进行检查,分析疾病类型。 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占比42.9%,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占比27.1%,嗜血细胞综合症占比14.3%,可以淋巴瘤侵犯骨髓占比10.0%,不明细胞占比5.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B-ALL占比46.7%,T-ALL占比20%,MAL占比30%,小细胞肺癌占比3.3%。急性髓系白血病中MAL占比31.5%,AML占比68.4%。在MAL、小细胞肺癌对比中,P>0.05。 嗜血细胞综合症中含T细胞标志占比70%,单核巨噬标志占比30%。可疑淋巴瘤侵犯骨髓中含T细胞标志占比71.4%,单核巨噬标志占比28.6%。不明细胞均为细胞免疫标志。结论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采用骨髓涂片免疫组化方式进行检查,对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病种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和帮助,在血液疾病检查中有关键的地位,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基因突变的醛固酮瘤(APA)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方法纳入接受单侧肾上腺切除的APA患者206例,搜集其临床和生化资料。通过Sanger测序对其术后标本行KCNJ5等基因的突变检测,以及对标本进行11β-羟化酶(CYP11B1)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染色,并进行H-score定量评分。结果206例APA患者中,166例(80.6%)检出基因突变,其中158例为KCNJ5突变,2例ATP1A1突变,5例ATP2B3突变,1例CTNNB1突变。突变组APA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血钾均显著低于无突变组(P<0.05);其女性患者比例、收缩压、舒张压、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和盐水负荷试验(SIT)后血浆醛固酮水平(PAC)均显著高于无突变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ATP酶(ATP1A1和ATP2B3)突变APA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左心室肥厚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KCNJ5突变组(P<0.05);其SIT后PAC和肿瘤直径均显著低于KCNJ5突变组(P<0.05)。在免疫组化水平,不同突变的APA中CYP11B2染色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H-score分析显示KCNJ5突变APA的CYP11B1的H-score评分显著高于ATP酶突变组[160.0(127.5,193.5)对80.0(27.5,152.3), P=0.020],而CYP11B2的H-score评分显著低于ATP酶突变组[155.0(123.0,190.0)对240.0(140.0,270.0), P<0.01]。结论APA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其临床生化表型和分子病理表型有密切的关系。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高危乳腺癌患者8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乳腺癌者32名,乳腺良性肿瘤者48名。并采集术后乳腺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病理确诊的4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CK5/6+有22例,准确率45.83%,Ki67+有22例,准确率45.83%,HER-2+有21例,准确率43.75%,EGFR+有16例,准确率33.33%,P16+有18例,准确率37.50%,P63+有17例,准确率35.42%;术后病理确诊的32例乳腺癌患者中,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乳腺肿瘤患者病理诊断中使用免疫组化检查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收集乳腺肿瘤以及乳腺良性增生案例,其中乳腺肿瘤患者案例42例为观察组,乳腺良性增生女性案例32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穿刺活检,收集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验。记录和观察两组患者免疫组化指标。结果 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时观察组患者HER-2、EGFR、Ki67、P63等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较大(P<0.05)。结论 为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查时刻有效进行疾病诊断,且有准确度高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术前接受光谱CT胸部扫描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共纳入70例患者,根据免疫组化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或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阳性或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或阴性、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阳性或阴性。采用Philips工作站及Spectral Diagnostic Suite软件分析所有图像,记录病灶CT值及碘浓度(IC)值,病灶动、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动、静脉期标准化CT值(NCT)、标准化碘浓度(NIC)值、keV-CT值曲线斜率(K)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患者能谱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能谱参数鉴别诊断不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与阴性的效能。结果ER阴性患者动脉期及静脉期Zeff、NIC、K值、CT值、IC值和静脉期NCT均高于ER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患者静脉期Zeff、NIC、K值、IC及动静脉期CT差值、动静脉期IC差值高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患者动脉期K值大于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期K值=1.22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ER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91,灵敏度84.00%,特异度65.00%);以动静脉期IC差值为0.47 mg/ml作为阈值,其鉴别诊断HER2阳性与阴性的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0.736,灵敏度76.32%,特异度65.62%)。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乳腺癌患者免疫组化表达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在胸腔积液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9例胸腔积液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此间,为分析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与常规细胞涂片在疾病诊断当中发挥的作用,依次对患者采取常规细胞涂片诊断与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诊断,分析在不同检查方法应用下患者的检出情况以及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结果:数据对比显示,相比于常规细胞涂片诊断,在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应用下,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能够提升患者腺癌与间皮性肿瘤细胞抗体表达的准确性,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由此可见,在胸腔积液诊断中选取细胞块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临床应用价值显著,提升临床检出率的同时,能够明确疾病发展情况,进而为后期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持,意义显著,可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特殊染色与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对于肿瘤(CA)的病理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本院68例肿瘤患者,分别实施PAS染色、免疫组化技术检查、网状纤维染色和联合检查,分析不同检查结果。结果 诊断准确率方面,免疫组化技术检查是91.18%,PAS染色技术检查是92.65%,网状纤维染色技术检查是89.71%,联合检查是100%,联合检查比单一的免疫组化技术、PAS染色技术和网状纤维染色技术检查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 免疫组化技术联合特殊染色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有助于诊断准确率提高,值得采纳、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