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选择择期开胸术患者78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单纯全麻,研究组39例患者予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MAP、HR指标变化及综合性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MAP、HR指标在T1、T2时间段与T0、T3时间段组内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研究组患者在T1、T2时间段与T0、T3时间段的MAP、HR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麻醉药剂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混合药物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麻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初次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60例,年龄20~60岁,BMI<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混合药物单次TPVB组(PV-SI组)麻醉诱导后0.25%罗哌卡因25 ml、地塞米松3 mg、丁丙诺啡120 μg和肾上腺素2.5 μg/ml单次TPVB联合全麻;持续输注TPVB组(PV-CI组)麻醉诱导后0.25%罗哌卡因25 ml和肾上腺素2.5 μg/ml混合液单次注射后持续输注0.125%罗哌卡因8 ml/h至术后48 h。手术结束时连接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泵,单次按压吗啡剂量2 mg,锁定时间10 min,无负荷剂量及背景输注。记录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吗啡总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病人推荐及满意情况。结果与PV-CI组比较,PV-SI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48 h内吗啡总消耗量、恶心呕吐发生率、病人推荐率及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药物单次TPVB联合全麻可作为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优化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开展胸椎旁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麻醉的镇痛效果。 方法: 分析对象选择于 2017.10~2019.10 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肺癌患者 66 例,所有患者均实施开胸单肺通气手术,抽签方法实施分组分析, 33 例实施腰椎旁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麻醉的患者纳入实验组, 33 例实施硬膜外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麻醉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 2 种麻醉方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咳嗽状态下, 12h 、 24h 、 48h 患者 VAS 评分降低明显,对比差异性明显( P<0.05 )。 结论: 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开展胸椎旁阻滞与全身麻醉复合麻醉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肺癌根治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实验组接受全麻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瑞芬太尼用量及手术时间、术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术后不同时点的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NK细胞数值、术后不同时段的PCIA自控按钮启动次数及输注量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全麻联合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联合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6h、12h、24h、48h时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统计术中舒芬太尼、丙泊酚用量及血管活性药(如去氧肾上腺素、阿托品等)应用情况;监测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5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20min(T3),清醒即刻(T4)各时间点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氧肾上腺素及阿托品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0时两组MAP、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观察组MAP水平较T0时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T1、T2、T3、T4时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两组HR水平较T0时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T2、T3、T4时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镇痛效果,使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促进患者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开胸患者术后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开胸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组(P组)。I组患者不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时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组患者手术开始前在手术切口肋间水平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3%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10 mg共20 ml,术毕时也给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术后l、3、6、1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是否存在静息时伤口疼痛以及NRS疼痛评分。结果P组术后6、24、48、72 h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P<0.05)。P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低于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不能明显降低开胸患者l、3、6、12个月静息时慢性疼痛发生率,但可缓解术后6、24、48、72 h时急性疼痛程度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慢性疼痛程度。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18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根据患者术前是否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分为2组: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GP组)。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3/T4及T6/T7双点胸椎旁神经阻滞。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术中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和右美托咪定进行维持。按切皮前是否追加舒芬太尼将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患者分为2个亚组:追加舒芬太尼组和未追加舒芬太尼组,对2组行1∶1倾向得分匹配。记录术中升压药物使用情况、阿片类药物用量、输液量、尿量、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与G组比较,GP组术中尿量、输液量和切皮后升压药物使用率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 。匹配前,与未追加舒芬太尼组比较,追加舒芬太尼组诱导时舒芬太尼用量、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和尿量升高,手术时间延长(P<0.05);匹配后,与未追加舒芬太尼组比较,追加舒芬太尼组切皮后升压药使用率升高(P<0.05)。综上所述,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增加全麻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其原因可能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交感神经的直接抑制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习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 SAPB)对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纯全麻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每组30例。T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左侧T6+T9两点TPVB和右侧第8肋低位SAPB后行全身麻醉;G组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记录拔管即刻(T0)、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2 h (T3)、术后24 h (T4)的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记录胃管拔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躁动、瘙痒)发生情况。结果T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T1~T4时静息及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背景输注总量均低于G组(P<0.05);胃管拔除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G组(P<0.05);两组T0时静息和咳嗽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躁动及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G组(P<0.05)。结论TPVB联合SAPB可促进全麻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早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共计72例,依照双盲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各36例,参照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观察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符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及拔管时间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11.11%,明显低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46%,统计学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具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静吸复合全麻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药物芬太尼使用量、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h、6h、12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的应用疗效显著,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和加快药物起效时间,还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和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30例。A组实施采用术中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B组实施超声引导下使用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比较两种麻醉效果:两组患者术中心率、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两组患者术毕清醒时间、烦躁程度,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尿潴留、恶心呕吐、瘙痒、呼吸困难、嗜睡),术后连续观察呼吸功能。结果A、B组患者的术中心率、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毕的清醒时间少于A组;术毕30 min B组患者烦躁程度低于A组。B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尿潴留、恶心呕吐、瘙痒、嗜睡)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患者术后1、3 d动脉血氧分压及氧合指数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3 d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A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3 d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麻醉效果良好,既能减轻患者围术期各种不良反应,也能使患者呼吸功能尽快恢复,术后疼痛减轻,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min、术后6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天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min,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48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内,联合组患者的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面较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简介: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佛山528100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开胸术后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TEB)与持续胸椎旁阻滞(PVB)镇痛效果的不同.方法50例行开胸肺叶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阻滞(TEB组)和胸椎旁阻滞(PVB组),每组25例.开胸术后分别采用持续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和持续胸椎旁阻滞镇痛,观察术后6h、12h、24h和48h的静止和活动状态下各自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血压、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8h静息VAS评分,PVB组的VAS评分小于TEB组,而两组在术后6h~24h的静息VAS评分和6h~48h的活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方面,与TEB组相比,PVB组低血压、尿潴留和恶心呕吐、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更低,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EV1水平、住院时间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VB与TEB的镇痛效果较为相似,PVB的镇痛效果可能略优于TEB,另外,PVB镇痛的相关并发症较少,并且可以减轻患者的慢性疼痛,故PVB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