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结直肠癌共识分子分型(CMS)是基于肿瘤基因差异的分型,本文试图描述不同CMS分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指导结直肠癌的个体化诊疗。方法R语言软件下载纳入的7个GSE号的series matrix files数据文件,该文件包含基因测序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414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CMScaller分型计算方法,根据纳入样本的基因表达谱,计算该样本的CMS归类,分为CMS1、CMS2、CMS3和CMS4四组,统计分析四组不同共识分型的临床特点差异,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MS1肿瘤多起源于右半结肠(77.4%),而CMS2则多源于左半结肠(72.8%)。CMS2肿瘤T4分期比例为16.6%,而其余三型T4分期比例分别为23.3%、29.3%和24%;CMS1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最低(3.5%),而CMS4远处转移率为18.2%。CMS1和CMS2中KRAS突变率低,分别为25.6%和30.3%,CMS3中KRAS突变率最高达73.9%;BRAF在CMS1中突变率最高为45.5%,而其余三型突变率分别为0.6%、6.2%和5.9%;基因APC的平均突变率为59.45%。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分析显示CMS4间质型最差,CMS2经典型相对预后最好。结论CMS1免疫型,高发右半结肠女性患者,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常常同时伴有BRAF基因突变,治疗困难,预后差。CMS2经典型,治疗效果良好,预后好。CMS3代谢性,治疗后肿瘤容易复发,但是化疗效果敏感,总体生存期预后尚可。CMS4间质型,高发于左半结肠,容易发生远处转移,该型患者预后最差。
简介:摘要 磷脂肌醇 3- 激酶 / 蛋白激酶 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增殖、分化、血管生成、自吞噬等过程,促进肿瘤的形成。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已经证实 mTOR 与胃癌、肝细胞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4EBP1 (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 binding protein 1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4 E结合蛋白1)和 S6 蛋白激酶 1 ( protein S6 kinase 1,S6K1) 是 mTOR 重要的下游分子,他们调节蛋白质的翻译,在结直肠腺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与 预后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分子靶点和预后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分子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结果262例受检者中,无息肉检出116例,检出腺瘤性息肉113例,炎性息肉33例。息肉组HOMA-IR、VCAM-1及FGF19分别为2.904±1.754、(334.415±139.573)ng/ml和(135.865±98.470)pg/ml,均高于无息肉组[分别为2.369±1.306、(302.480±99.946)ng/ml和(110.694±76.044)ng/m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269,95%CI为1.963~9.405)和FGF19(77.0~131.4 pg/ml:OR=2.385,95%CI为1.155~4.926)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799,95%CI为1.650~8.748)和FGF19(77.0~131.4 pg/ml:OR=2.290,95%CI为1.072~4.891)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6.725,95%CI为1.853~24.410)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047,95%CI为0.009~0.245)是炎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539,95%CI为1.293~9.689)为单发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5.063,95%CI为2.048~12.515)、FGF19(77.0~131.4 pg/ml:OR=2.502,95%CI为1.102~5.681)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282,95%CI为0.095~0.839)是多发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416,95%CI为1.134~10.289)和空腹胰岛素(≥9.4 μU/ml:OR=9.480,95%CI为1.485~60.521)为发生<0.5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151,95%CI为1.244~7.984)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310,95%CI为0.102~0.941)为发生0.5~0.9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22.649,95%CI为4.154~123.485)、年龄(55~64岁:OR=4.473,95%CI为1.070~18.704;≥65岁:OR=5.815, 95%CI为1.300~26.009)、体质指数(≥28 kg/m2:OR=5.310,95%CI为1.224~23.032)和FGF19(77.0~131.4 pg/ml:OR=7.474,95%CI为1.903~29.351)为发生≥1.0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按性别分层后,对于男性受检者,血清FGF19为结直肠息肉(77.0~131.4 pg/ml:OR=6.109,95%CI为1.688~22.104)和腺瘤性息肉(77.0~131.4 pg/ml:OR=6.401,95%CI为1.717~23.864)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女性受检者,年龄(55~64岁:OR=3.783,95%CI为1.052~13.611)和VCAM-1(≥352.8 ng/ml:OR=4.341,95%CI为1.142~16.493)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5~64岁:OR=5.743,95%CI为1.205~27.362;≥65岁:OR=6.885,95%CI为1.143~41.467)、VCAM-1(≥352.8 ng/ml:OR=6.313,95%CI为1.415~28.159)和IGF-1(≥7.6 ng/ml:OR=5.621,95%CI为1.069~29.543)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有关,血清FGF19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简介:目的探讨与年轻人结直肠癌(CRC)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学方法对63例年轻结直肠癌和对应的16例腺瘤组织中β连接素(βcatenin)、hMSH2、hMLH1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性进行检测,结合肿瘤的Dukes分期,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关性.结果在63例年轻CRC中,肿瘤组织的DNA倍性与患者的Dukes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非整倍体DNA含量的肿瘤,80.8%发生在DukesC或D期的CRC.P53蛋白的过度表达(76.0%)也倾向于浸润晚期的肿瘤;而hMSH2或hMLH1蛋白丢失的肿瘤70.0%是浸润早期的CRC.在16例配对的年轻结直肠腺癌和腺瘤组织中,βcatenin和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8例βcatenin核浆聚集的CRC中,其对应的腺瘤有5例同时出现βcatenin的核浆聚集;丢失了hMSH2或hMLH1蛋白的3例CRC,其对应的3例腺瘤均丢失相应MMR蛋白.结论βcatenin和MMR蛋白hMSH2,hMLH1可以作为年轻CRC早期诊断中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而肿瘤的DNA倍性和P53蛋白表达是患者临床分期中有用的参考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分子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结果262例受检者中,无息肉检出116例,检出腺瘤性息肉113例,炎性息肉33例。息肉组HOMA-IR、VCAM-1及FGF19分别为2.904±1.754、(334.415±139.573)ng/ml和(135.865±98.470)pg/ml,均高于无息肉组[分别为2.369±1.306、(302.480±99.946)ng/ml和(110.694±76.044)ng/m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269,95%CI为1.963~9.405)和FGF19(77.0~131.4 pg/ml:OR=2.385,95%CI为1.155~4.926)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799,95%CI为1.650~8.748)和FGF19(77.0~131.4 pg/ml:OR=2.290,95%CI为1.072~4.891)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6.725,95%CI为1.853~24.410)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047,95%CI为0.009~0.245)是炎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539,95%CI为1.293~9.689)为单发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5.063,95%CI为2.048~12.515)、FGF19(77.0~131.4 pg/ml:OR=2.502,95%CI为1.102~5.681)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282,95%CI为0.095~0.839)是多发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416,95%CI为1.134~10.289)和空腹胰岛素(≥9.4 μU/ml:OR=9.480,95%CI为1.485~60.521)为发生<0.5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151,95%CI为1.244~7.984)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310,95%CI为0.102~0.941)为发生0.5~0.9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22.649,95%CI为4.154~123.485)、年龄(55~64岁:OR=4.473,95%CI为1.070~18.704;≥65岁:OR=5.815, 95%CI为1.300~26.009)、体质指数(≥28 kg/m2:OR=5.310,95%CI为1.224~23.032)和FGF19(77.0~131.4 pg/ml:OR=7.474,95%CI为1.903~29.351)为发生≥1.0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按性别分层后,对于男性受检者,血清FGF19为结直肠息肉(77.0~131.4 pg/ml:OR=6.109,95%CI为1.688~22.104)和腺瘤性息肉(77.0~131.4 pg/ml:OR=6.401,95%CI为1.717~23.864)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女性受检者,年龄(55~64岁:OR=3.783,95%CI为1.052~13.611)和VCAM-1(≥352.8 ng/ml:OR=4.341,95%CI为1.142~16.493)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5~64岁:OR=5.743,95%CI为1.205~27.362;≥65岁:OR=6.885,95%CI为1.143~41.467)、VCAM-1(≥352.8 ng/ml:OR=6.313,95%CI为1.415~28.159)和IGF-1(≥7.6 ng/ml:OR=5.621,95%CI为1.069~29.543)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有关,血清FGF19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组具有一系列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改变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分子病理学的进展可以更好地从发病机制角度理解该肿瘤,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治疗。该文旨在概述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进展及其生物标志物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并讨论了具有临床价值的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结直肠癌分子分型已成为个体化治疗的必要前提。本文主要对近5年来结直肠癌分子分型和最新免疫分型对临床治疗的意义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是较为常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起源于全身不同部位。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刺激与获得性遗传学改变共同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且各部位MALT淋巴瘤的病原学与遗传学特征存在明显异质性。为揭示MALT淋巴瘤遗传学图谱,近年来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就不同部位MALT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croRNA,miR)-195调控结直肠癌中Notch通路配体Delta样配体4(Dll4)表达,探讨其作用靶点,明确miR-195通过Notch通路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56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切除的标本,3、应用芯片技术筛选6例结直肠肿瘤组织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miR-195在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56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肠黏膜中Notch通路中Dll4蛋白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95与Dll4 3’端非编码区(3’UTR)区的相互作用及活性,采用基因过表达miR-195(40 pmol/L)处理结肠癌细胞系SW480,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通路相关蛋白Dll4、锯齿状蛋白1(Jagged1)、Notch受体胞内段(NICD)、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转录因子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ES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蛋白表达量差异,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9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肠黏膜,而Dll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肠黏膜,分别为正常肠黏膜的0.34倍(0.341±0.008)及1.92倍(1.922±0.003) (t=3.116、2.37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外转入miR-195后,Dll4荧光素酶活性低于对照组(0.442±0.010、1.010±0.002,t=4.3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95和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都可阻断Notch1通路,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3.1%比17.3%,t=4.23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诱导其凋亡(13.7%比48.3%,t=8.355,P<0.01),两者具有协同作用(t=7.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Notch通路相关蛋白NICD、Hes-1随作用时间延长而表达下降。结论结直肠癌中miR-195及Dll4呈拮抗性表达,与其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Dll4为miR-195调控的下游靶基因,miR-195通过负性调控Dll4/Notch信号通路抗结直肠癌。
简介: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具有明显异质性,其发病通常来自一系列遗传事件和表观遗传学事件的不同组合。越来越多证据支持根据微卫星不稳定(MSI)情况、CpG岛甲基化表型、体细胞BRAF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将结直肠癌分为不同亚型。例如,与微卫星稳定或MSI程度低的结直肠癌患者相比,MSI程度高的患者近侧结肠癌更常见,伴高级别分化和临床分期较晚,且淋巴转移更常见;CpG岛甲基化程度高者与高龄患者、近侧结肠癌、肿瘤低分化及MSI程度高相关。KRAS突变(特别是密码子12和13突变)者,更常见于CpG岛甲基化程度低伴微卫星稳定或MSI程度低以及BRAF突变阴性的结直肠癌。本研究目的在于利用人口基数为爱荷华州女性的健康调查的大样本研究(n=41836),验证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时间与分子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已建档的732例结直肠肿瘤患者取样并评估其特征,区分微卫星稳定或微卫星不稳定性程度的高低、CpG岛甲基化程度高低或CpG岛甲基化表型阴性以及BRAF和/或KRAS突变状态。563(77%)例肿瘤患者中收集到信息标记物数据,分别归纳为下列整合通路。经典型(微卫星稳定、CpG岛甲基化表型阴性、BRAF突变阴性以及KRAS突变阴性,n=170);替换型(微卫星稳定、CpG岛甲基化表型程度低、BRAF突变为阴性并KRAS突变阳性,n=58);锯齿型(任何程度的微卫星不稳定、CpG岛甲基化程度高、BRAF突变为阳性并KRAS突变阴性,n=142);未分类型(n=193)。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评估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年龄(P=0.03)、肿瘤部位(P=0.0001)和分级(P=0.0001)与整合路径显著相关。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与经典路径、替换路径和锯齿型路径并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未分类路径下面的亚型(微卫星稳定或微卫星不稳定性程度低、CpG岛甲基化阴性、BRAF突变阴性、KRAS突变阳性)有关(n=96,与
简介: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刺五加治疗结直肠癌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Pubchem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络平台进行刺五加作用靶点预测;通过 GeneCards、OMIM、DiGseE 数据库获取治疗结直肠癌靶点蛋白,借助 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刺五加-主要活性成分-结直肠癌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egree值排名前10筛选核心成分;使用 STRING 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采用 DAVID 数据库对刺五加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靶点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 AutoDock vina 软件对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 结果 刺五加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硬脂酸、山奈酚等;预测得到“刺五加-结直肠癌”AKT1、GAPDH、ALB、TNF、CTNNB1,5个关键靶点;基因富集分析得到GO功能条目1329个 (P<0.05),包括细胞成分184个、生物学过程695个、分子功能450个;KEGG通路富集得到信号通路195条(P<0.05);分子对接验证说明靶点与其成分的结合能较强。 结论 初步研究表明刺五加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方式调控和治疗结直肠癌,为研究中药刺五加治疗癌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