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传统制备WC粉末的方法都是依靠发热体的辐射、能量对流、传导等方式加热W、C混合粉末到一定温度,热量由外向内传递,具有加热温度高、周期长、WC颗粒长大明显等缺点。本研究以纳米钨粉和活性炭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法在1000℃快速制备纳米WC粉末。用XRD分析不同碳化温度产物的物相组成,并用SEM和TEM对产物进行形貌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50nm的钨粉经微波碳化法在1000℃保温10min,能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86.5nm的单相WC粉末,纳米WC颗粒表面光滑,形貌呈近球形。分析微波碳化法制备纳米WC粉末的机理表明,微波碳化过程为扩散控制,WC颗粒的长大速率随碳化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简介:以金属铜箔和镍粉为原料,采用涂覆法制备出Ni—Cu多孔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原予力显微镜(AFM)等设备对所制Ni-Cu薄膜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进行表征。通过压泡法对所制多孔薄膜的通量及孔径进行测试,并探讨薄膜的成孔机理。研究表明:所制备Ni-Cu多孔薄膜厚度约为50μm,平均孔径约10girl;涂覆面通过Ni粉的松装烧结形成多孔结构;铜箔一测的孔是由于Kirkendall效应所产生的空位沿着晶界扩散在表面聚集而成。
简介:摘要:冠醚由于具有良好的柔性、高亲和性、刺激响应性以及快速、可逆的离子结合特性,在构筑(准)轮烷分子方面,并推动(准)轮烷领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冠醚结构及主客体作用角度总结了基于冠醚的(准)轮烷的形成机理,并归纳了其制备方法。
简介:研究高能球磨制备Nb/Al化合物的工艺,探索在高能球磨过程中Nb、Al形成化合物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高能球磨可获得Al在Nb中的固溶体,固溶度与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成正比,并发现选用硬脂酸作为添加剂有利于Nb/Al的机械合金化。对高能球磨中机械合金化的机理进行了讨论,指出高能球磨产生的高比表面能和高密度晶体缺陷大大降低了整体的扩散激活能,使得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发生的扩散和固溶反应在室温条件下也能进行。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铁钼法在甲醛制备中的催化机理。通过系统性的实验和分析,我们揭示了铁钼催化剂在甲醛合成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铁钼催化剂能够有效促进甲醛的合成,提高产率,并降低副产物的生成。催化机理的研究揭示了反应中关键的中间体和反应路径,强化了对铁钼催化剂在甲醛制备中的理解。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甲醛生产工艺,还为可持续化学工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用石墨化学纯化产生的酸性和碱性废水,以直接中和法制备不同pH值的聚硅酸多核复合型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50℃下,对制备的混凝剂进行常压干燥,得到固体产品后进行结构表征。Fr—IR结果表明,适宜pH值下有Si-O-Al和Si-O一Fe生成;XRD图谱也表明,多核复合混凝剂含有新的化学物质而非原材料的简单混合。不同pH值混凝剂的微观结构稍有不同。混凝试验表明,混凝效果与混凝剂微观结构有关,适宜pH值(2.77、3.60)的复合混凝剂可以得到好于常规硫酸铝的混凝效果。在最优剂量下,PAFSS(多核复合混凝剂主要成分为Si、Al、Fe及SO4^2-,pH=3.60)对垃圾渗滤液中COD和重金属Cr的去除率分别达55%和97%;pH值太高时(3.98),混凝剂不稳定,混凝效果变差。研究表明,多核复合混凝剂中所含的少量具有混凝作用的Mg2+、Ti4+、Zn2+等对混凝效果具有协同作用。
简介:以聚烯烃弹性体(POE)为主体树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H)为主要单体进行熔融接枝反应制备了POE-g-MAH接枝物;该接枝物与其它材料和助剂等进行熔融共混,制备出粘接强度高的热熔胶。讨论了基体树脂、苯乙烯(st)与DCP质量比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分析了:到离断面的形貌和化学组成,探讨了该热熔胶的粘结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OE更容易与MAH进行接枝,当m(DcP):m(st)=1:3,POE-g-MAH的接枝率最高;适量的POE-g-MAH接枝物能促使MAH基团向粘结面迁移,提高粘结强度。
简介:摘要:防腐涂层是防止金属腐蚀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以水作为溶剂的水性防腐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水性防腐涂料不仅具有绿色、无毒、无害的环保优势,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也存在干燥时间长、易闪锈、耐水性低等缺点,长期防腐效果不理想。本文首先介绍了水性涂料防腐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随后着重介绍采用实验室制法制备聚乙烯吡咯烷酮/氧化石墨烯/水性环氧树脂(PVP/GO/EP)新型复合涂层的方法,最后对该涂层(PVP/GO/EP)的各项防腐数据进行检测,并研究该复合涂层(PVP/GO/EP)的保护性能和防腐机理,希望为防腐涂层的工业化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简介:利用Ta2O5-NaF-C混合粉末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在石墨表面制备不同形态的碳化钽晶须,利用SEM和XRD对晶须的形貌、结构与成分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热力学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形貌碳化钽晶须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TaC晶须存在不同的生长机制,当原料粉末添加量较少时,石墨表面主要生长出圆柱状晶须伴有头部液滴状结构,原料粉末添加量较多时得到规则的四方柱状结构晶须,也存在2种不同形貌晶须并存的情况。圆柱状晶须为VLS(气-液-固)生长机制;四方柱状TaC晶须为VS(气-固)生长机制。在VLS机制中,催化液滴的主要成分为NaTaO3。
简介:采用高硫煤矸石协同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多孔玻璃,同时利用玻璃体固定垃圾焚烧飞灰中的Pb、Cd、Zn、Cr、Cu、Mn等重金属,实现多源固废、危废协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针对多孔玻璃轻质和高强度难以兼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还原气氛抑制残碳在中低温氧化反应,使高硫煤矸石中残碳在1 000 ℃以上与Fe2O3反应生成CO2气体,促进熔体发泡,多孔玻璃容重由 900 kg/m3降低至300 kg/m3;另一方面,通过在配合料中添加高岭土,使多孔玻璃孔壁的主要晶相由长石转变为莫来石,莫来石独特的交联结构使多孔玻璃具有较高强度.当容重在500 kg/m3时,多孔玻璃强度提升了 80%.多孔玻璃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远远低于规定的标准限值(5.0 mg/L),多孔玻璃中重金属Pb的浸出浓度降低至1.1×10-2 mg/L,其它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也普遍呈现出显著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