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在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对照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水平斜视度数、下斜肌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水平斜视度数为(7.22±1.09)°,低于对照组的(10.23±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斜肌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对照组,下斜肌功能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肌切断减弱术可有效改善儿童斜视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斜视症状和水平斜视度数,促进下斜肌功能恢复,提高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不同下斜肌减弱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对下斜肌功能和视功能恢复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8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40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纳入到对照组之中,下斜肌后徙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的患者视为观察组,就组间治疗前后下斜肌功能指标、视功能恢复情况开展比对。结果:治疗前下斜肌功能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观察组的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治疗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较之于对照组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其观察组的患者视功能恢复优良率有所提升。结论:伴下斜肌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下斜肌后徙术与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治疗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收集和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8例(14眼)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上斜肌亢进+1者延长4~5 mm,+2者延长5~6 mm,+3者延长7~8 mm,+4者延长8~10 mm。观察手术对患者A型斜视、眼球客观旋转及立体视功能影响。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 Whitney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8例(14眼)行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同时矫正患者水平斜视。其中2例患者行单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6例患者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除1例患者外,余患者术后A型斜视消失;所有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明显减小,6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后上下转25°斜视度差较术前[(22.5±9.4)PD]减小为[(3.3±10.1)PD] (t=10.78,P<0.001),A型斜视矫正量为(19.2±4.4)PD;14眼术后上斜肌亢进程度[+0(0~0.2)]轻于术前[2.0(2.0~3.0)] (U=6.50,P<0.001);客观旋转度使用Image-proplus 6.0软件进行测量,14眼术后旋转斜视(-0.6°±6.0°)较术前(+5.7°±5.7°)明显改善(t=6.98,P<0.001),旋转矫正量为6.3°±3.4°。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继发性上斜肌麻痹及V型斜视改变。术前所有患者原在位均无立体视,术后2例患者获得原在位周边立体视(400″),1例患者获得中心凹立体视(20″)。结论:上斜肌肌腱劈开延长术可明显改善上斜肌亢进A型斜视,可改善患者客观内旋及部分患者原在位立体视功能,且术后不易继发上斜肌麻痹等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斜肌后固定联合部分切除术治疗双眼不对称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双眼不对称下斜肌亢进3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轻侧行下斜肌后固定术,严重侧则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观察术后水平、垂直斜视度、V征、双侧下斜肌亢进功能及其不对称性的变化,随访5~10个月。结果30例中有27例(90.00%)治愈,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术前的(11.70±3.97)PD改善为(1.90±2.30)PD(t=18.326,P<0.001),下斜肌功能亢进严重侧由3.00(3. 00, 3.25)级减弱为0.00(0.00, 1.00)级(Z=-5.106, P<0.001),轻侧由2.00(1.00, 2.00)级减弱为0.00(0.00, 0.00)级(Z=-4.964, P<0.001),手术后下斜肌功能亢进双眼之差由术前的1.50(1.00, 2.00)级减小为0.00(0.00, 1.00)级(Z=-5.069, P<0.001)。结论下斜肌后固定术联合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双眼不对称下斜肌亢进效果良好,术后眼球运动趋于对称而协调,原在位垂直斜视矫正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IOBT)在伴有轻中度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IOBT或者部分切除术的外斜V征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IOBT组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IOMYE)组,各20例。IOBT组行双眼IOBT+水平斜视矫正术,IOMYE组行双眼IOMYE+水平斜视矫正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HD)、V值、黄斑视乳头夹角(FDA)及下斜肌功能(IOA)等变化情况。随访时间为6个月。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IOBT组17例(85%)治愈,IOMYE组14例(70%)治愈。IOBT组手术前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205)。2组间手术前后FDA、IOA、V值变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88,P<0.001;t=-3.701,P=0.001;t=-8.519,P<0.001)。IOBT组术后无一例过矫为A征。IOMYE组6例V征过矫为A征,IOA轻度不足8例。结论:IOBT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伴轻中度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征,是传统下斜肌减弱术的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在垂直斜视治疗中的效果.方法30例斜视眼.其中垂直分离性偏斜(DVD)伴下斜肌亢进10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垂直偏斜>20△10例;V征伴下斜肌亢进垂直偏斜>20△10例.术后观察18个月,统计效果.结果30例伴下斜肌亢进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治愈及好转26例,无效4例.其中1例术后发生抗上转综合征.结论垂直斜度>20△,垂直斜度<40△,下斜肌前转位术可一次手术矫正.关键词下斜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13-01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方肌肌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方肌肌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D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手术前(5.76±1.71)PD改善为(0.12±0.4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1, P<0.001);下斜肌功能分级由(1.82±0.64)级减少为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 P<0.001);手术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9, P=0.199)。随访期间下斜肌亢进、垂直斜视度、代偿头位均改善,无过矫。结论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垂直斜视安全而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估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天津市工人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例采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6~68岁。病变均为恶性肿瘤所致的颅骨缺损及硬脑膜外露。本组病例对斜方肌肌皮瓣切取进行了改进,利用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上述缺损,即切取肌皮瓣时远端自背阔肌深层分离,组织瓣携带部分背阔肌,其大小视硬脑膜缺损大小而定。结果8例患者的创面面积为12 cm×8 cm~17 cm×15 cm,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7例肌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 d组织瓣远端出现水泡和瘀斑,经换药10 d后痊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皮瓣均存活,术后背部供区少许瘢痕增生,复查肩关节活动均无明显异常。结论下斜方肌肌皮瓣携带部分背阔肌修复头顶枕部组织缺损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下斜肌减弱术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特别关注三个月术后的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01-2023.01,4年内收治的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a(20例,下斜肌部分切断切除术)、对照组b(20例,下斜肌后移术)和观察组c(20例,下斜肌转位术)。对三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下斜肌转位术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方面表现出最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术后三个月的短期观察中。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作用显著,针对垂直角度大于15三棱镜度患者,下斜肌转位术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方面表现出最显著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斜视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2到2021-4期间从我院选取斜视患儿一共100例展开分析研究,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其中对照组实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观察组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将治疗效果、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80.00%、9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下斜肌功能正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斜视行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提升了水平斜视的正位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