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论文在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法的基础上,从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的视角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后恢复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与力学分析,建立更有效的模型,并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后的恢复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结论及建议(1)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一般在24h或48h时疼痛最为剧烈。在这时会使人们原地纵跳的高度降低,也会让人减小运动的幅度,同时也会让人们更加注意到“起跳—落地”这个过程的落地缓冲。(2)在(DOMS)建模的时候,运动的负荷量不同,造成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疼痛程度也就不同。运动负荷在刚刚到达力竭时就停止运动,这是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最大疼痛会在24h或48h时出现;但是要在建模成功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就用会出现疼痛程度加深和延长的现象,例如青年组。(3)在DOMS时应更加注重训练的方式,以增强小肌肉群的调动,加强肌肉协调作用爆发出更大的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迟断脐对新生儿带残端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选取的90例阴道分娩的新生儿,根据不同的断脐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断脐方式,观察组采用延迟断脐的方式,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残端脱落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残端创面干燥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脐周发红、脐部出血和脐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断脐能够缩短期待残端的脱落时间,使残端创面干燥良好,减少脐周发红、脐部出血和脐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功能训练配合吞咽功能训练促进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临床作用分析。方法在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实施治疗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功能锻炼恢复方法,观察组患者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偏高,差异对比P<0.05;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吞咽指数、摄食指数、配合指数及整体指数具有显著优势,差异对比P<0.05.结论功能训练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手功能康复训练对手外伤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手外伤术后患者86例,对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随机抽取方法,两组例数相同均为4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则采用手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恢复指标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的恢复效果更加理想,P<0.05。结论对手外伤患者术后康复采用手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更加理想,可全面提升患者恢复质量,保证整体的治疗效果,为后期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创造更好的条件,临床推广普及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其功能恢复进行分析,了解生物型人工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功能恢复评定方法。方法使用网络数据库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功能恢复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近几年的相关文章,排除主题重复的文章,以筛选出来的文章为主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其功能恢复进行分析。结果在周围神经损失修复中能够使用的比较理想的支架材料为脱细胞神经基质和人工合成材料构成的复合型材料,这种材料基本不会发生排斥反应,并能够促进周围组织神经细胞的再生。结论虽然我国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人工材料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超出自体神经移植支架材料,脱细胞神经基质和人工合成材料构成的复合型材料能够作为良好的周围神经支架使用,但是仍然需要和种子细胞进行联合构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器械在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45例偏瘫患者按常规内科治疗及护理进行,设置为对照组;自2016年8月起至2017年5月对我院接收的45例偏瘫患者采用康复器械进行功能锻炼,设置为观察组。最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训练后,观察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缺损以及肌力状态较训练前及同期对照组好转程度更佳,组间差异对比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合理使用康复器械对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值得在今后偏瘫康复治疗中继续应用并拓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的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康复治疗,考察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活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脊柱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脊柱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为实验组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为两组患者采取脊柱骨折Oseretry功能障碍指数分析,实验组患者护理后ODI指数为(28.39±8.36),对照组患者护理后ODI指数为(39.32±11.2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O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物质生活、社会职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脊柱骨折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有利于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病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能够促进患者手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对其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6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偏瘫患者护理方法的研究;对照组(51例)选择基础护理方法展开疾病护理;观察组(51例)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展开疾病护理;最终就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总有效率、FMA评分以及BI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总有效率(70.59%)对比,观察组(98.04%)提升程度明显(P<0.05);同对照组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以及BI指数对比,观察组提升程度明显(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对于患者护理总有效率的提升、FMA评分以及BI指数的提升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对其肢体功能恢复加以显著促进。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目前关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及体型恢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进行分析,就现有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手段进行总结和归纳。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比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式的各自特点和优势。通过分析相关方法的实验,研究关于产后盆底肌损伤的机理以及其功能恢复的原理,将运动康复训练方法、生物反馈疗法与电刺激等进行了解和比较。结果盆底肌的康复过程多为先进行盆底功能测试,盆底肌功能康复和体型恢复的原理与方法主要是使产妇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和盆底肌损伤情况学习并有意识的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后瑜伽操和普拉提运动、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手段来护理和干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重建和提高。结论在针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方面应在联合治疗和个性化方案的定制方面做进一步的疗效研究。这也是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处需要学者加以考证并提出可靠数据与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对恢复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方法将75例符合标准的患分为2组,观察组(积极康复护理)39人,对照组(随访观察)36人。分别在刚人组、3个月末、6个月末的时候利用Fug1.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对两组人选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在入选患者刚入组时通过r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末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在6个月末时较3个月末时也有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