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磁共振伪影出现的原因和扫描序列、多参数成像成像过程比较复杂有关。由于产生伪影的因素不同,伪影的表现和形状也大不相同。随着核磁共振的普及,在临床应用中,只有正确认识伪影产生的原因和各种伪影的特点,才能够有效的限制和消除伪影,提高影像质量,更好的为病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

  • 标签: 磁共振 伪影 解决措施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5T可旋式磁共振成像仪,膝关节表面线圈检查,对28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检查,分别采用自旋回波序列、脂肪抑制序列、自旋双回波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做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结果磁共振成像能清楚显示到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骨挫伤。本组280患者中韧带损伤149例,前交叉韧带损伤112例,后交叉韧带损伤48例,内侧副韧带损伤68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2例;半月板损伤180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12例,内侧半月板损42伤,内、外侧半月板损伤26例;骨挫伤81例,胫骨挫伤45例,股骨挫伤11例,胫、股骨同时挫伤25例。结论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有极好的分辨力,多个成像参数能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膝关节 损伤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定性价值。方法对58例各种胰胆管疾病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及MRCP检查,并经手术病理或(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结果MRCP能清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能较好显示胰胆管疾病的病变部位,对梗阻性黄疸梗阻程度和定位诊断准确率100%,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准确率94.7%。结论MRCP是一种安全、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胰胆管的解剖和病理变化,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扫描,提高胰胆管疾病诊断水平。

  • 标签: 胰胆管疾病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影像分析
  • 简介:目的:对我国2015年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配置数量进行预测。方法:分别采用指数平滑法、滞后模型预测法和需求法进行预测。结果:3种方法得到我国2015年MRI预测值分别为4347台、4209台、5423台,中位数为4347台。结论:尽管各种预测技术方法不同、结果不尽相同,但这些预测有助于为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规划提供循证信息。

  • 标签: MRI 指数平滑法 滞后模型预测法 需求法
  • 简介:臂丛神经组成较为复杂,分为根、干、股、束、支;解剖结构复杂,准确判定损伤及部位,一般影像学榆查比较困难;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具有多参数、多发位、高分辨等成像特点,通过三维成像后处理,可从不同角度观察臂丛神经损伤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磁共振成像诊断 应用 成人 解剖结构 成像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各型肛瘘诊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0月间40例确诊为肛瘘患者于术前行MRI扫描,MRI扫描序列包括行冠状位(COR)、矢状位(SAG)及横轴位(TRA)T1WI、T2WI序列、T1脂肪抑制序列、T2脂肪抑制序列平扫或Gd—DTPA增强扫描,检查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10例为单纯性肛瘘,30例为复杂性肛瘘,其中6例伴有脓肿。40例患者中准确显示瘘管内口位置38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95%;39例检出存在瘘管以及显示出瘘管位置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7.5%;脓腔的检出率为100%。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可直接显示瘘道内口、位置,瘘管的走行及其分支,在肛瘘诊断中具有无创伤性、高准确性的特性,能准确评估肛瘘形态、走行及与肛门内外括约肌、肛提肌的关系,与其他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较具有独特优势及价值,可以较好地显示肛瘘病变及分型,能够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较详尽的影像资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肛瘘 诊断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具有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等优点,故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常发生检查失败的情况,给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大困扰。因此,必须及时查找导致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环境、患者等方面对MRI检查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 标签: MRI 失败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MRI对60例超急性期或急性期单侧脑梗死患者进行扫描,重建FA图及ADC图,测量梗死区与健侧镜像区的FA、ADC值,观察其变化特点及随时间变化规律。与常规MRI进行比较,分析DWI及DT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优势。结果DWI在脑梗死早期病灶检出率为100%,梗死区超急性期FA值升高(P<0.05),ADC值显著降低(P<0.05);急性期FA、ADC值均减低(P<0.05)。结论DWI结合DTI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死并精确临床分期,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标签: 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扩散系数
  • 简介:早期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髋关节疾病,其发病原因与长期酗酒、滥用激素及创伤有关,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该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X线检查价值有限,对早期病变识别困难,CT和MRI成像效果好,最常应用于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通过对我院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CT、MRI影像学资料整理分析,探讨2种影像学改变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磁共振成像诊断 CT 早期股骨头坏死 MRI影像学 髋关节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amplingperfectionwithapplication-optimizedcontrastsbyusingdifferentflipangleevolutions,SPACE)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及其病变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1.5T磁共振行常规扫描后,另加3DSPACE技术作冠状面腰骶部神经根成像13例,所有3D原始图像均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结果13例SPACE序列成像病例中,患者均有腰椎间盘突出症,3DSPACE原始图像能很好的显示神经根的形态、走行及受突出的椎间盘压迫情况,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结论SPACE序列对显示腰骶神经根部位及病变具有独特优势,优于常规序列,为临床诊治腰骶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腰骶神经根 快速自旋回波 SPACE 可变翻转角
  • 简介:当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诊断标准等尚不明确,PSD患者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MRI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它们可以从血流灌注、生理结构、生物代谢等方面反映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并且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脑功能区定位准确等特点,在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卒中 抑郁
  • 简介:既往临床评价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依靠病史、临床检查和神经肌电图。随着MR硬件和新的成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在评价外周神经疾病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MRN能很好地显示外周神经的解剖结构和病理特征,可用于诊断神经压迫症、炎症、创伤、康复和系统性神经疾病,并为临床管理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提供参考信息。本文对MRN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及未来提高成像、诊断功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45例超急性脑梗死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5例病人在DWI序列均呈现高信号,ADC图像上呈低信号,其中41例常规扫描未见异常信号,4例由于梗死面积大,呈稍长T1、长T2信号。结论DWI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敏感性很高,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采用磁共振(MRI)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前来两院就诊的30例出现多关节疼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30例患者行MRI和X光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初诊共诊断出12例RA患者出现滑膜增厚,10例患者出现骨髓水肿,6例患者出现骨质侵蚀,2例患者出现血管痉挛,而X光患者平片检查时未显示骨质破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MRI诊断的患者中有29例发展成为RA,临床诊断正确率为96.67%,X光组患者初诊是共发现22例出现早期RA症状,临床诊断正确率为68.75%,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MRI能有效对早期RA患者做出诊断,能有效提示RA患者病变的情况。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磁共振 X光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及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是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目前该技术在顽固性血精症方面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拓展了顽固性血精症的研究领域。由此本文就核磁共振成像对顽固性血精症的诊断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在血精症研究领域使核磁共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顽固性血精症 核磁共振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于由于脑梗死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例脑梗死导致脑出血患者,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MRI的扫描时间为2d-15d以上。脑梗死部位主要有颞叶、额叶、顶叶。结论出血性的脑梗死(即HI)发生的机制不相同,使用MRI开展对出血性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对防止误诊、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Wl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与非急性脑梗塞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1.5T常规MR检查,并行FLAIR及DWI检查的36例临床可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病人行DWI检查均发现呈高信号的梗塞灶。结论1、DWI能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及急性期非常准确可靠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而且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2、72小时内梗死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不同时间段rADC变化很小。

  • 标签: CT MR DWI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针对我医院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60例接受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采取常规血清学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方式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去评价患者的纤维化程度,不仅可以发现患者的MSI、MSD以及TIC都和自身的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TTP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还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液流变学变化,是新型的影像学无创肝纤维化程度评价方法,安全性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价值 肝纤维化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