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采取早期半卧位预防腰肌酸痛的效果及作用。方法根据临床观察资料,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来医院就诊治疗的80例腹部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早期半卧位与传统的去枕平卧位进行对照分析讨论,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采取早期半卧位或斜坡位(对带有气道插管者除外),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采用去枕平卧位。术后48小时内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结果实验组术后采取早期半卧位发生中度腰肌酸痛者3例,无不适感,于手术当时发生,次晨消失。对照组术后采取传统方法去枕平卧位发生中度腰肌酸痛者6例,严重腰肌酸痛者15例,有不适感。结论腹部全麻术后采取早期半卧位、有效护理能预防体位不适而引起的腰肌酸痛。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半卧位在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病人术后回病房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及肌力正常的情况下采取半卧位;对照组病人术后回病房在生命体征正常、呼之能应及肌力正常的情况下采取去枕平卧6h后改为半卧位。观察2组病人术后头晕、呕吐、舌后坠、预部不适及鼻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鼻部疼痛分级为13级、46级及预部不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O.05)。结论全身麻醉下行鼻部手术后病人早期采取半卧位可减轻病人的鼻部疼痛,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简介:目的观察逐级半卧位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近期临床症状的影响,探讨该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入住某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且发病12~24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发病12~24h内即给予逐级45°半卧位干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前3d绝对平卧位休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心功能指标以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早期相关心功能指标及临床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后前3d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级半卧位干预是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在不影响患者心功能的情况下缓解其部分不适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半卧位对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苏醒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收治的 84例接受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经过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以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2例在麻醉复苏期采用传统卧位,观察组 42例在麻醉复苏期采用改良半卧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和躁动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 9.52%,对照组为 28.56%,对照组明显的比观察组高,结果对比差异明显( P=0.026)。观察组的疼痛和躁动评分都明显的比对照组低,结果对比差异明显( P=0.000)。 结论:上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苏醒期应用改良半卧位,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躁动感和疼痛感,减少术后感染、腹胀、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 患者恢复较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时采用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进行正位的效果。方法将35例PICC置管后经X线定位确诊为颈内静脉异位的患者立即取半卧位,尝试性采用无导丝送管法,即无菌操作下将导管退出8~10cm,在无导丝的情况下借助血流的助推作用将导管正位至上腔静脉,正位失败者改用传统的导丝送管法,以观察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正位的效果。结果15例(42.9%)采用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调整正位成功,18例(51.4%)经前述方法正位失败后改用传统的导丝送管法正位成功,2例(5.7%)经两种正位方法正位均不成功。结论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正位方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仅可作为调整PICC异位的尝试性方法,尤其针对体型适中、粗直静脉、皮下隧道短的患者。
简介:目的改良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的体位安置方法,确保患者的手术体位安全,节省安置体位耗时及总计手术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方法选择2004年11月至2006年12月某院行交感神经切断手术治疗的42例手汗症患者按手术登记号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传统方法90°侧卧;B组采用改良的30°~45°半卧位,观察两组患者体位安置所需时间、总计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舒适度、手术野暴露情况。结果B组患者体位安置时间、总计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医生对两组患者的手术野暴露情况均满意。结论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使用改良半卧位,安置方法省时、省力,总计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野暴露完全,并且半卧位更趋于生理功能位,实施以来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