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分为PSD组(SDS评分≥53分)和非PSD组(SDS评分<53分)。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及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确定PSD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D与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之间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PSD组39例(32.5%),非PSD组81例(67.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梗死严重程度(优势比1.276,95%置信区间1.138~1.432;P<0.001)和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优势比0.300,95%置信区间0.098~0.916;P=0.035)是PS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高益生菌制品消费水平与PSD发生率较低相关。
简介:摘要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简称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心源性卒中的病因更复杂、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本共识主要依据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制订治疗方案,在急性期应密切观察患者心功能和血压的变化,治疗时间窗内推荐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并予以抗血小板或抗凝、他汀治疗,以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针对CES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外科和介入治疗,以预防卒中复发,并积极进行神经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血管性疾病的MRI征象与卒中前认知损害(pre-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临沂金锣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病且年龄≥60岁的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MRI图像采用二分法视觉评分分析脑小血管病和神经退行性变影像学征象,前者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血管源性腔隙病灶、脑微出血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后者包括全脑皮质萎缩和内侧颞叶萎缩。根据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nformant Questionnaire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IQCODE)评分值将患者分为PSCI组(≥3.31分)和非PSCI组(<3.31分),对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MRI征象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RI征象与PSCI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MRI征象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21例患者,PSCI组77例(34.8%),非PSCI组144例(65.2%)。单变量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理性脑白质高信号、内侧颞叶萎缩以及存在≥1种异常MRI征象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优势比(odds ratio, OR)1.08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34~1.146;P=0.001]、受教育年限<6年(OR 3.134,95% CI 1.534~6.401;P=0.002)、内侧颞叶萎缩(OR 2.911,95% CI 1.385~6.121;P=0.005)和存在≥1种异常MRI征象(OR 2.823,95% CI 1.305~5.938;P=0.007)为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内侧颞叶萎缩和存在≥1种异常MRI征象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均较小(分别为0.595和0.584),但二者和受教育年限联合预测时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18,95% CI0.756~0.880;P<0.001),其预测PSC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9%和71.4%。结论PSCI发生率较高,内侧颞叶萎缩结合其他异常MRI征象对PSCI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PSCI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估认知损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血清BDNF与PSCI的独立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曲线评估其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51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332例(65.0%),年龄(60.67±10.18)岁(范围49~80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5.0分(2.7~6.7分),前循环卒中413例(80.8%);血清BDNF中位数11.54 μg/L(6.13~16.25 μg/L)。310例(60.7%)发生PSCI。单变量分析显示,PSCI组年龄、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基线NIHSS评分和血清BDNF与非PSCI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血清BDNF与PSCI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优势比0.514,95%置信区间0.356~0.807;P=0.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BDNF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95%置信区间0.830~0.896;P<0.001),最佳截断值为10.78 μ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9%和86.8%。结论基线血清BDNF较高是PSCI的保护因素,对PSC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引起的AS是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传统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非传统血脂参数是在传统血脂参数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多种血脂比值,可能在脑血管病防治中具有一定作用。其中,RC作为一种驱动AS残余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日益得到认可,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中均已证实RC与脑血管病风险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