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收治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共计50例,2019年6月-2021年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去铁胺治疗,对治疗后1、3个月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血象变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血象指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接受去铁胺治疗,治疗后3个月效果更为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以及血象指标变化,临床价值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收治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共计50例,2019年6月-2021年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去铁胺治疗,对治疗后1、3个月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血象变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高于治疗后1个月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血象指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长期输血所致铁过载患者,接受去铁胺治疗,治疗后3个月效果更为明显,可改善患者血清Fer、骨密度、以及血象指标变化,临床价值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去铁酮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2例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采取的去铁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去铁胺组(采用去铁胺治疗,n=17)、去铁酮组(采用去铁酮治疗,n=20)和联合治疗组(采用去铁胺联合去铁酮治疗,n=15)。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心、肝MRI T2*值变化,以及治疗前和治疗3、6、9、12个月后的血清铁蛋白(SF)值变化。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治疗12个月后,去铁胺组、去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心MRI T2*值分别为(22.71±2.57)、(26.50±3.32)和(34.93±8.26)ms,分别较治疗前的(13.76±3.85)、(13.60±3.73)、(14.30±2.95)ms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97、-11.352、-9.449,P<0.001、0.001、0.001);3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心MRI T2*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85,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心MRI T2*值,分别高于去铁胺组及去铁酮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去铁胺组:LSD-t=5.806,P<0.001;联合治疗组比去铁酮组:LSD-t=5.213,P<0.001)。②治疗12个月后,去铁胺组、去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肝MRI T2*值分别为(8.30±1.07)、(8.27±1.25)和(9.04±1.01)ms,均较治疗前的(4.27±1.06)、(4.24±1.01)、(4.23±0.99)ms显著升高(t=-12.378、-13.384、-12.619,P<0.001、0.001、0.001)。治疗12个月后,3组患者肝MRI T2*值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23,P=0.099)。其中,联合治疗组患者肝MRI T2*值分别大于去铁胺组及去铁酮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去铁胺组:LSD-t=-2.339,P=0.026;联合治疗组与去铁酮组比较LSD-t=-2.057,P=0.048)。③治疗12个月后,去铁胺组、去铁酮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SF值分别为(3 051.88±233.44)、(2 891.70±101.54)、(2 800.60±202.99)μg/L较治疗前的(3 442.88±137.91)、(3 443.30±150.79)、(3 460.27±227.52)μg/L显著降低(t=22.33、6.142、22.744,P<0.001、0.001、0.001)。治疗后12个月,3组患者SF值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其中,联合治疗组SF值分别显著低于去铁胺组及去铁酮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比去铁胺组:LSD-t=2.855,P=0.008;联合治疗组比去铁酮组:LSD-t=2.359,P=0.024)。结论去铁胺、去铁酮及二者联合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重型β-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儿的机体铁负荷。其中,去铁胺和去铁酮联合治疗在降低该类患者SF值、心铁过载效果较单药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均给予去铁胺治疗,每2周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患者的铁蛋白水平为1222.14±342.14n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032.19±982.44ng/ml(t=8.294,P<0.05)。50例患者治疗后完全反应34例,微小反应10例,稳定铁过载4例,无反应2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为12.0%,其中腹泻3例、腹痛4例、呕吐4例、头痛1例,都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去铁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铁蛋白水平下降,安全性也比较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甲磺酸去铁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和分析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2月15例用甲磺酸去铁胺进行治疗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由于进针角度过浅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硬结,后经重新注射后不良症状消失,15粒患者均无并发症的出现并痊愈出院。结论用甲磺酸去铁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疗效好、安全性高,且患者易于接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的理想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磺酸去铁胺对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支持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细胞实验选择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设置对照组(A组)、甲磺酸去铁胺+对照组(B组)、氯化钴组(C组)、甲磺酸去铁胺+氯化钴组(D组)。C组和D组加入400 μmol/L氯化钴,随后培养细胞24 h构建精索静脉曲张氧化应激模型。B组和D组加入800 μmol/L甲磺酸去铁胺。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测定细胞存活和凋亡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十二烷硫酸钠(SD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C组和D组细胞存活率低于A组[(45.75±12.08)%、(86.53±2.57)%比(100.00±0.00)%,t=11.000、12.810,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组细胞存活率高于C组[(86.53±2.57)%比(45.75±12.08)%,t=8.0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实验结果显示D组凋亡细胞比例低于C组[(8.63±0.11)%比(34.19±0.35)%,t=121.3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结果显示D组相对ROS、MDA表达水平低于C组[(239.17±23.18)%、(40.34±1.50) nmol/(L·mg)比(378.00±24.84)%、(49.18±2.68) nmol/(L·mg),t=10.010、7.053,P值均<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表达水平高于C组[(7.85±0.24) U/mg、(425.60±12.21) U/mg比(4.69±0.28) U/mg、(208.96±7.00) U/mg,t=20.650、37.71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钴缺氧诱导了铁死亡关键蛋白GPX4表达下调,而甲磺酸去铁胺(DFO)恢复了铁死亡关键蛋白GPX4的表达。结论甲磺酸去铁胺通过抑制铁死亡对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支持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起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通过影响骨内H型血管对骨密度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雌性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30只(实验动物来自南京大学动物模式所),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切除卵巢组(OVX组)及切除卵巢注射去铁胺组(OVX+DFO组),10只/组。Sham组手术中仅暴露双侧卵巢,并切除其周围少许脂肪组织;OVX组手术中结扎双侧输卵管并完整切除双侧卵巢;OVX+DFO组切除双侧卵巢后腹腔注射DFO,隔日1次。4周后取材股骨标本以观察骨密度及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取材胫骨标本观察组间小鼠骨标本中H型血管的变化,检测H型血管的量,并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结果3组小鼠骨密度分别为Sham组(0.18±0.01) g/cm3,OVX组(0.12±0.00) g/cm3,OVX+DFO组(0.16±0.01) g/cm3,OVX+DFO组较OVX组骨密度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90,P<0.01)。骨小梁显微结构的变化: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为(11.47±0.79)%,Sham组为(26.05±2.05)%,OVX+DFO组为(18.44±3.26)%,骨小梁体积分数OVX组较Sham组明显减少,而OVX+DFO组得到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00,P<0.01)。骨小梁的数目Sham组为(2.81±0.13)个/mm,OVX组为(1.63±0.15)个/mm,OVX+DFO组为(2.36±0.43)个/mm,骨小梁数目OVX组较Sham组减少,而DFO干预后每毫米长度骨小梁数目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90,P<0.01)。骨小梁厚度OVX组为(0.05±0.01) mm,Sham组为(0.07±0.00) mm,OVX+DFO组为(0.06±0.00)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060,P<0.01)。骨小梁间隙OVX组为(0.29±0.03) mm,Sham组为(0.19±0.01) mm,OVX+DFO组为(0.24±0.04) 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50,P<0.05)。骨小梁连接密度Sham组为(202.67±37.75)/mm3,OVX组为(97.85±8.62)/mm3,OVX+DFO组为(115.79±15.90)/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40,P<0.01)。3组小鼠的胫骨标本经免疫荧光染色的标准流程处理后,分别计算各组骨标本干骺端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Sham组H型血管面积占比为(26.28±1.23)%,OVX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8.72±0.85)%,OVX+DFO组H型血管的面积占比为(17.25±2.14)%,可见骨质疏松症小鼠骨内H型血管明显减少,而DFO干预组骨内H型血管较OVX组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000,P<0.01)。结论在骨质疏松症的小鼠模型中,H型血管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骨内H型血管从而改善骨密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铁胺对深部组织损伤(DTI)小鼠巨噬细胞极化和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54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每组18只。采用磁铁压迫法在小鼠背部制造DTI,从伤后1 d开始,每隔1 d在创缘皮下注射100 µL生理盐水或相应质量浓度的去铁胺溶液,直至取材;另取6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小鼠为正常对照组。取3组DTI小鼠,每组6只,于伤后3、7、14 d观察创面变化并计算创面愈合率。于其他组伤后3 d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下同)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14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其余3组小鼠伤后7 d创面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CD206和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206、CD11c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及蛋白表达。取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和DTI对照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伤后3、7、14 d创面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以上实验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6。取RAW264.7细胞,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50 μmol/L去铁胺组、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孔,于培养48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206和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7.7±3.7)%、(21.5±5.0)%,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5.1±2.3)%(P<0.01);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1.1±3.8)%、(57.4±4.4)%,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的(25.2±3.8)%(P<0.01)。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层次清晰,表皮厚度均一,真皮层可见毛囊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伤后7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表皮有残缺,血管和皮肤附属器罕见;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细胞减少,可见少量血管及皮肤附属器。伤后14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炎症明显减轻,血管和皮肤附属器较DTI对照组增多。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CD11c阳性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1),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2 mg/mL去铁胺组、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 mRNA 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伤后7 d,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206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DTI对照组(P<0.01),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2 mg/mL去铁胺组和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CD11c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2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蛋白表达较20 mg/mL去铁胺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明显减少(P值均<0.05)。伤后3、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STAT3和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TI对照组(P<0.05或P<0.01),STAT3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伤后7、14 d,20 mg/mL去铁胺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1)。伤后3、7、14 d,DTI对照组小鼠创面组织IL-10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P<0.05或P<0.01)。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1),100 μmol/L去铁胺组、200 μmol/L去铁胺组CD86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去铁胺可能通过增强DTI小鼠STAT3/IL-10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表型极化,促进创面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铁胺对早期放射性肺炎大鼠模型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0Gy)、单纯照射组12只(20Gy)、地塞米松组12只(20Gy+DXM)、低剂量去铁胺组12只(20Gy+DFO)、中剂量去铁胺组12只(20Gy+DFO)和高剂量去铁胺组12只(20Gy+DFO)。用6MVX射线20Gy对大鼠双肺进行照射,于照射后第1,2周末取大鼠静脉血,采用ELISA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照射组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低中剂量去铁胺组比单纯照射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地塞米松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去铁胺组与单纯照射组对比TGF-β1及TNF-α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但表达程度下降。结论低、中剂量去铁胺可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对大鼠早期放射性肺炎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简介:目的评估铁离子螯合剂去铁胺对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颅内血肿和水肿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经CT证实的老年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病人除常规治疗外,还接受连续5d去铁胺静脉注射,剂量20mg/kg,不超过2000mg/d。治疗当天及治疗后第3、7、14天分别评估去铁胺对脑水肿和血肿吸收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第7天,实验组血肿体积为(5.50±3.60)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9.10±6.3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当天及之后第3、14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实验组的水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病人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铁胺能加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颅内血肿的吸收并抑制脑水肿,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研究甲磺酸去铁胺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肿及其周围水肿以及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去铁胺组12例和对照组7例,分析2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入院第15、30及90天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将2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与去铁胺组比较,对照组1~8d血肿相对吸收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5±0.18vs0.42±0.23,P=0.013);对照组8~15d血肿相对吸收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8±0.22vs0.74±0.29,P=0.042)。去铁胺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第15、30和90天mRS≥3分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42.9%,58.3%vs28.6%,33.3%vs28.6%,P〉0.05)。结论甲磺酸去铁胺能够抑制老年脑出血患者血肿的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熊去氧胆酸与水飞蓟宾葡甲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的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患者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56例)和水飞蓟宾葡甲胺组(40例),2组在抗病毒和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熊去氧胆酸与水飞蓟宾葡甲胺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比较2组治疗2、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时,2组患者肝功能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熊去氧胆酸组降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的幅度与水飞蓟宾葡甲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时,熊去氧胆酸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降幅较水飞蓟宾葡甲胺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去氧胆酸组总有效率优于水飞蓟宾葡甲胺组(75%vs.70%,P=0.02)。结论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的疗效优于水飞蓟宾葡甲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