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目前常用的血管成像(CTA)对肺栓塞患者外周小血管的诊断不足,通过能量CT血管联合灌注成像的方法提高外周肺栓塞的诊断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80例临床拟诊肺栓塞(PE)的患者进行扫描,扫描数据分别采用CTA、能量CT血管联合灌注成像两种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分别由2名高年资诊断医师对两种图像进行分析,根据诊断标准,分别记录由CTA、能量CT血管联合灌注成像诊断的段及亚段动脉栓子位置、数目,计算显示率并评价其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能量CT血管联合灌注成像的方法提高外周肺栓塞的诊断率,对确诊肺栓塞患者定量计算全灌注容积,评估其严重程度及预后,是肺栓塞新的一站式的检查技术。

  • 标签: 双能量CT肺血管 肺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能量灌注成像(DEPI)技术诊断肺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应用CT进行肺动脉成像(CTPA)扫描,所得扫描图像经采用LungPBV软件处理得到CTPA、DEPI图像及两种能量成像的融合图像,将CTPA上所示肺动脉内栓子的数量、位置与相应肺叶、段、亚段组织灌注状态相对照。结果共有300个肺叶和肺动脉,1080个段和段动脉纳入分析。其中30个肺叶、103个段内有栓子存在。以肺叶为评价单位,DEPI共检出灌注缺损或稀疏28个,符合率为93.3%;以段为评价单位,DEPI共检出95个段有灌注缺损或降低,符合率为92.2%。当段、亚段PE充盈缺损为完全型时,分别有82.8%、53.3%表现为相应的段或亚段灌注缺损。而当充盈缺损为部分时,DEPI以灌注稀疏为主,少数表现为无灌注缺损或稀疏。另有3例4个段DEPI显示灌注缺损,而CTPA未见受累血管。结论CT能量灌注成像能敏感地显示肺栓塞所致的灌注缺损或稀疏,可弥补CTPA显示远段栓子的不足,且可同时提供功能和解剖信息,两者联合起来有助于提高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

  • 标签: 双源CT 肺灌注扫描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能量成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的价值,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月门诊以及住院部收住入院的疑似脑血管疾病的患者4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以及家属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接受CT二代成像扫描技术,对照组接受16排螺旋CT成像扫描技术。对比两组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扫描值、扫描成像噪声、扫描图像质量以及扫描辐射剂量。结果对比两组图像治疗评估数据,研究组的颈动脉CT扫描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扫描成像噪声低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脑血管显示效果评分平均值高于对照组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辐射剂量,研究组的CTDIvol、DLP以及ED值均低于对照组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量技术应用于脑血管检查中,扫描结果图像质量较好,辐射剂量小。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脑血管检查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E64层宝石能谱CT750-HD混合能量和单能量成像对肝血管瘤检出比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行CT能谱成像三期扫描,获得140kvp和70kev图像。一、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二、测量血管瘤-肝实质的对比噪声比(CNR).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记录血管瘤在不同条件的检出,采用百分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单能量图像和混合能量图像上质量评分分别为(4.54±0.57)和(3.794±0.60)分;CNR分别为5.93和3.68,单能量图像均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能谱CT70kev单能量图像通过改善图像质量并增加病灶与肝实质的对比,有利于病病灶的检出,对检出小病灶更敏感。

  • 标签: 肝血管瘤 能谱CT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能量CT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泌尿系结石能量CT扫描患者的临床治疗。共计纳入泌尿系结石120枚,将红外光谱结果为金标准,将泌尿系结石分成A组(尿酸结石,20枚)及B组(含钙结石组,100枚),对其能比、能差及能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能量CT应用价值。结果:A组的能比、能差及能量等指标均明显低于B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能量参数在CT中的应用有助于区分人体内的尿酸结石与含钙结石,为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影像学信息,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双能量CT 泌尿系结石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量CT鉴别诊断乳腺癌转移瘤和良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病理证实的96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接受能量CT胸部扫描。9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84(56±12)岁;共纳入207个结节,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瘤81个和良性结节126个。分析并测量常规CT特征[病灶最长径、边界、位置及动、静脉期结节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ΔCT)]及能量CT参数[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转移瘤和良性结节的常规CT特征和能量CT参数的差异进行分析。使用最小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方法对常规CT特征、能量CT参数进行筛选,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单独CT参数及logistic模型鉴别转移瘤和良性结节的效能。结果转移瘤与良性结节的最长径及动、静脉期ΔCT、NIC、λHU和nZeff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ASSO回归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静脉期λHU(OR=59.413,95%CI 14.233~248.002,P<0.001)和静脉期nZeff(OR=4.508,95%CI 2.787~7.290,P<0.001)是预测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单独CT参数鉴别转移瘤与良性结节的效能以静脉期λHU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准确度为74.88%。以静脉期λHU联合静脉期nZeff构建logistic模型鉴别转移瘤与良性结节的AUC可达0.958,准确度为92.27%,明显高于二者单独诊断的效能(Z=6.02、9.54,P<0.001)。结论能量CT在鉴别乳腺癌转移瘤和良性结节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当静脉期λHU联合静脉期nZeff构建logistic模型后,其诊断效能可显著提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肿瘤 双能量CT 肺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能量对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GGN)侵袭性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检查出肺部pGGN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理结果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非侵袭性腺癌患者(33例),研究组为侵袭性腺癌患者(37例),两组患者均行能量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CT征象分布情况、平均平扫CT值、平均标准化碘含量(NIC)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平均平扫CT值、平均NIC诊断效能及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患者病灶位置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病灶最大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比较,P<0.05,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穿行征比较,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平扫CT值、动脉期、静脉期平均NIC高于对照组(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平扫CT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9.70%、83.78%,动脉期平均NIC的AUC为0.86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7%、72.97%,静脉期平均NIC的AUC为0.943,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7%、83.78%。结论CT能量检测pGGN对侵袭性腺癌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肺腺癌 双源CT双能量 肺部纯磨玻璃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能量上腹部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拟诊上腹部病变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后,再行能量CT扫描,并应用后处理技术得出虚拟平扫图像,将常规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两组图像在图像质量、辐射剂量、CT值、信噪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虚拟平扫和普通平扫在病灶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虚拟平扫腹部CT值高于普通平扫(P>0.05);虚拟平扫图像SNR高于普通平扫(P>0.05)。两组虚拟平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应用虚拟平扫辐射剂量可降低34%。关键词CT能量;虚拟平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DSCT)能量技术应用于尿路结石成分分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尿路结石患者行DSCT能量扫描及血清尿酸测定,对其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将结果与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结石成分的结果作对比,计算DSCT在分析尿酸盐结石及非尿酸盐结石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DSCT能准确地区分尿酸盐结石和非尿酸盐结石,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0%及98.0%。结论DSCT能准确地区分尿酸盐结石和非尿酸盐结石。使用DSCT能量技术在治疗前对尿路结石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对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双源CT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尿路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DSCT)能量技术应用于尿路结石成分分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尿路结石患者行DSCT能量扫描及血清尿酸测定,对其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将结果与采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结石成分的结果作对比,计算DSCT在分析尿酸盐结石及非尿酸盐结石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DSCT能准确地区分尿酸盐结石和非尿酸盐结石,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0%及98.0%。结论DSCT能准确地区分尿酸盐结石和非尿酸盐结石。使用DSCT能量技术在治疗前对尿路结石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对了解结石成因、预防结石形成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双源CT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尿路结石
  • 简介:摘要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能量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在积累。能量CT能提供多模态的定量参数,定量反应组织的成分差异和血供特征。基于双层探测器的能量成像技术,能真正满足“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成像要求。本文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评论,旨在总结其应用经验,促进其临床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能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能量直接去骨 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8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90例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 能量直接去骨脑动脉 CT血管成像 (DE-CTA)检查,结合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结果进行回顾分析,以评估 DE-CTA在脑动脉瘤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所有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 DE- CT及 DSA检查,无明显不良反应。 DE-CTA与 3D-DSA测量动脉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安全性及准确性高,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诊断
  • 作者: 张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医院影像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在诊断疑似患有痛风的患者时,采用CT能量成像辅助诊断具有的诊断价值。方法:从进入本院诊疗的疑似痛风疾病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出60例,并均应用CT能量成像技术对其进行检测与诊断。结果:以临床诊断为标准分析CT能量成像技术检测结果,此技术的特异性达到94.44%、敏感度达到92.86%、准确率达到93.33%;结晶位置分布在足(38.10%)、膝盖(30.95%)、双手(23.81%)、肘部(7.14%)。结论:在诊断痛风疾病患者时可采用CT能量成像技术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为医师提供准确信息。

  • 标签: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痛风;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能量CT(DualEnergyCT,DECT)是采取具备两种能谱的CT对解剖及病变予以呈现并对组织成分进行鉴别的CT技术。本文主要从能量CT的基本原理、能量CT在胸部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展望三方面予以综述,分析能量CT在胸部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

  • 标签: 双能量CT 胸部 应用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痛风临床检查中,探究能量CT扫描的具体内容、实施价值。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后,具体构成为:疑似痛风患者,抽取时间方面,开始于2023年9月,结束于2024年9月,在以上患者(n=50例)入院后,均提供能量CT扫描,在扫描完成后,对于能量CT平扫原始图像,临床上可设置为对照组,能量CT融合重组图像为观察组,比较最终效果。结果:观察组中,能量CT融合重组图像分析后尿酸盐结晶检出率为96.00%(48/50),和对照组平扫原始图像的数据(82.00%,41/50)比较,实验组有更高显示,P<0.05。结论:能量CT扫描后,融合重组图像的分析更具优势,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尿酸盐结晶检出率,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痛风 临床检查 尿酸盐结晶检出率 双能量CT扫描 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