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减少吸氧管弹出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2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将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不同的深度,相同的时间及氧流量,监测吸氧管有无弹出。结果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不同的深度,相同的时间及氧流量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的深度,可以减少吸氧管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的次数,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放置深度对减少吸氧管污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切开患者30例,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分别将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及3cm,9cm各8小时,氧流量1~2L/min,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气管口覆盖单层湿方纱,吸痰时方纱及吸氧管取出,连续监测吸氧管有无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结果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与3cm,9cm各8小时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吸氧管放入气管导管口内4cm~8cm,粘贴位置为气管内套外侧近下巴缘及左或右颈外侧区,可以减少吸氧管自行弹出及触及周边皮肤、衣物的次数,减少护理人员处理,更换吸氧管的次数,从而降低护理工作量。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进行创新,使实验呈现方式多样化,课堂效果提升显著。改进后实验时间大幅缩短,且可行性增强,更有助于学生对吸氧腐蚀原理的理解。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在无痛胃镜中应用面罩联合鼻导管吸氧和单纯鼻导管吸氧的效果分析。方法:以2020.01~2021.01的80例人员,按照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共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选用面罩联合鼻导管吸氧法,对照组选用单纯鼻导管吸氧法。结果:检查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检查中观察组的SpO2及检查后的MAP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目的针对呼吸内科吸氧患者的临床指导以及护理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呼吸内科收治的吸氧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吸氧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吸氧指导以及针对性护理。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给予不同的指导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病情恢复良好,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呼吸内科吸氧治疗患者,给予相应指导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另外,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因此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简介:前言本研究对用三种不同负荷后的心率来估计最大吸氧量的效果作了调查。让二十四名男性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作三种负荷的运动(负荷分别是600、750、900Kpm’s),每种负荷运动持续六分钟,第二天重复一次。对心率、最大吸氧量估计值、最大吸氧量剩余估计值进行方差分析,用皮尔逊差积相关公式(PearsonProduct-momeiltformulaofcorrelation)计算最大吸氧量实际值和估计值的相关系数。第二天和第一天的结果相比较,最大吸氧量的估计值明显增加,标准误明显减少(450ml减少到366ml),这似乎说明第二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