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啮齿类遗存是一类常见于考古遗址的较微小的材料,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动物考古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主张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应该在“形态描述、种属鉴定”的基础上。转向认识啮齿类与人类之间隐性的文化生态联系为主。结合国内考古学工作前沿,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任务:(1)探索史前农业起源背景下“农田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生业经济的影响;(2)探索啮齿类在史前居址中“与人共栖”的起源、“家栖啮齿类”的形成与演变,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利用啮齿类探讨古环境、分析人地关系。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介绍了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群落演替”、“与人共栖”等两项生态学理论;并就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采集与鉴定(几何形态测量法)、埋藏学解释等方法与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还专门引介了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即小家鼠的与人共栖起源及在近东和欧洲地区的扩散。本文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动物考古学同行的关注,从基础工作开始,开展更多的啮齿类动物考古学研究。
简介:摘要:科技日新月异,实验动物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且越来越实施标准化研究。特别是近几年许多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对实验动物质量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动物的细菌病毒检测最能体现实验动物的质量。实践证明这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本文以啮齿类动物大鼠为检测对象,通过中国国标和 FELASA欧洲实验动物科学协会和 Charles River公司权威行业机构检测报告做对比,从 FELASA、 Charlers River公司和中国国标之间的差异,检测项目,检测频率,检测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建议,缩短差距,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