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治疗效果。方法124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38—60岁,平均47.2岁,脊髓型颈椎病3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C3/4节段15例,C4/5节段29例,C5/6节段42例,C6/7节段38例,单节段97例,双节段25例,三节段2例;均在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查无绝对手术禁忌症后在全麻加气管插管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大部分患者颈椎病症状消失,颈椎曲度恢复,手术节段椎间盘具有一定的屈伸活动度,无假体下沉、移位及异位骨化情况。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是治疗颈椎病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它保留了颈椎椎间关节的运动,维持了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避免了颈椎融合术所导致的颈椎的总活动度减少,临近节段退变加快的缺点。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 颈椎病 脊髓型 神经根型 颈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置换
  • 简介:目的:探索颈椎人工椎间盘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发展,治疗,预后简述。同时对一例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进行近期效果随访。结果:术后效果优,无任何并发症。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方法。但其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 疗效
  • 简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1],为此我们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颈椎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外科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植入山羊体内的效果,为其进一步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摘除颈3/4间盘,行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对照组不手术。分不同时间点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前凸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瘫痪,统计学比较显示,不同时间点的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前凸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系统操作简便,手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动物并发症少,恢复活动早,术后较好的保持了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

  • 标签: 颈椎 国产人工颈椎间盘 动物模型 动物实验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 简介: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颈椎 颈椎病 假体和植入物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5例颈前入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配合,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方法通过对5例病例的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本组5例手术全部顺利成功的完成,无手术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手术护士掌握手术的特点,熟悉手术的物品需求及手术步骤是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椎前路 人工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手术护理
  • 简介: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者可致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对生活和工作均造成很大影响。目前,循证护理(EBN)正成为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被逐步应用于护理实践中。2004年10月-2008年2月,我院骨科将循证护理应用于3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循证护理 围手术期 小便功能障碍 护理实践 高位截瘫
  • 简介:目的观察PCM人工颈椎间盘(artificalcervicalporouscoatedmotiondisc)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PCM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JOA、VAS、N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Odom’s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线片上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VAS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VAS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Odom’s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移位 全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颈椎
  • 简介:摘要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退化性病变,它可以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脊髓病变甚至可能造成四肢运动功能损害、感觉异常等。人工间盘的设计理念之一是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另一设计理念是降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它既能保持脊柱节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功能,又能避免临近关节受到连累,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实际意义。2013年11月,我科成功为一名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经颈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系统、精密的观察和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效果均感到满意,现总结护理经验如下。

  • 标签: 颈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 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手术要点和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9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5例,混合型6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摄颈椎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颈椎置换节段和C2~C7节段的活动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5±3.0)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前屈后伸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4.43°±1.03°,术后平均为7.26°±1.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屈活动范围术前平均为2.19°±0.56°,术后平均为3.19°±0.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平均68.93°±4.70°,与术前平均65.58°±6.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获得术后近期稳定性,保留置换椎间隙活动度,维持颈椎近似正常的活动范围。

  • 标签: 人工间盘 颈椎 颈椎病 椎间盘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收治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 66例,对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或消失。结论: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对围手术期采取全面护理,改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采用前路手术方法,以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压迫颈神经和椎动脉,但术后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术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很好地配合手术,术后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对预防并发症,加速病人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颈椎前路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5个置换节段,其中单节段15例,双节段5例。应用JOA17分法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神经功能状况,并作统计学检验。观察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与椎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以及假体所在椎间隙的活动度。结果所有病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病人术后症状有明显缓解,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0.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5.2分。术后随访未见有假体松动、下沉和周围骨化融合,置换间隙前屈后伸活动范围平均为(4.8±1.7)°。结论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和部分的活动度保留。

  • 标签: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Bryan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盘Pfirrmann退变评分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术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量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ACDR手术并获2年以上随访的120例患者资料,男88例,女32例;年龄(43.86±8.69)岁(范围,27~67岁);单节段置换100例(Hybrid手术9例),双节段置换20例(Hybrid手术3例)。颈椎侧位X线观察HO发生情况,McAfee等级标准评估HO严重度,Pfirrmann评分系统在术前MRI上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权Kappa检验分析Pfirrmann评分系统和McAfee分级系统不同观察者间的评价一致性,t检验比较HO组和非HO组术前椎间盘的Pfirrmann退变评分,卡方检验分析Pfirrmann评分对术后置换节段HO发生率的影响,Spearman秩和检验分析该评分与HO组McAfee等级、术后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相关性。根据不同Pfirrmann评分组的置换节段HO发生率,提出ACDR手术的HO风险量化指标。结果120例患者随访(74.08±28.05)个月(范围,31~125个月)。术后2年根据病例数统计,38例患者颈椎出现HO,发生率为31.67%(38/120),单节段置换、双节段置换手术的HO发生率分别为27%(27/100)和55%(11/20);根据置换节段数统计,HO组和非HO组分别包含46和94个置换节段。术前椎间盘Pfirrmann评分,HO组为(3.17±1.08)分较非HO组[(2.52±0.98)分]高2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置换节段HO发生率随术前Pfirrmann评分升高而显著升高(χ2=12.44,P=0.01);HO组术前椎间盘Pfirrmann评分与术后置换节段McAfee等级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术后ROM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1)。当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3、=3和>3时,术后2年置换节段HO发生率分别为20.55%(15/73)、38.46%(10/26)和51.22%(21/41)。结论颈椎间盘Pfirrmann退变评分与术后置换节段的HO发生率、McAfee等级以及ROM显著相关;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评分可作为ACDR手术HO风险的量化指标。

  • 标签: 颈椎 全椎间盘置换 骨化,异位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共计脊髓型颈椎病18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全部患者被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后发现,研究组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和右侧屈曲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应用于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2005年12月,对5例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前路减压+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术前摄颈椎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颈椎CT、MRI并进行颈椎病JOA评分。术后1周复查颈椎X线片以了解假体位置及其活动功能情况;复查颈椎MRI,了解颈段脊髓减压情况。本组病例均获随访3-13个月(平均7个月),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重新进行JO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均完成单节段椎间盘置换,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颈椎MRI示所有患者颈脊髓减压彻底,术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术后6周及3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复查,手术节段活动度无明显丢失,假体均无偏移、下沉等。结论对硬膜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时,在满足假体骨床的前提下,仍可获得充分的颈脊髓减压。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椎间盘移位 假体和植入物 外科减压术 关节成形术
  • 简介:目的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及ACDF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例。测量所有患者颈椎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的ROM,并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Odom分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和Odom功能评定均得到显著改善。置换组术后颈椎ROM、置换节段及其邻近间隙平均ROM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中,术后颈椎ROM显著减小,邻近间隙RO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邻近节段的ROM明显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能保持颈椎ROM,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早、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 人工关节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多节段 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 混合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