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林先生的文章《由“文化形成的滞后性”所引起的新思考》,在王立新的“文化滞后性”基础上,论述了他对“国族”与“国族文化”的“新思考”。所谓“国族”,指的是进入同一国的不同族群经过融合形成的“非此非彼的族群”;所谓“国族文化”,指的是“一种多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混合文化”。文章认为王立新所讨论的“文化滞后”中的“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不是“王朝文化”;同时否定“夏商时代的国家组织仍有浓厚的血缘特点”。本文从商周历史及早期国家的特点诸方面提出了商榷意见。
简介:
简介: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简介:清末民初是国族建构的重要时期。中国国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形成过程一开始就受到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起点的近代国际体系的深刻影响,陷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设置的困境之中,同时受到国内的种种因素的干扰,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共同导致了国族建构的困境。面对来自国际体系的挑战。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势力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
简介:蒙古族的天鹅型传说与满族的三仙女传说同为阿尔泰民族中的族源传说,通过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不仅能探究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为构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人类的生态伦理观,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提供参考价值,而且对我们深层次地认识蒙古族与满族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生态意识表达的根源具有重要启示。
简介:蒙古族服饰中的社会性别意识表现明显,在服饰制作、款式、色彩、装饰等方面都有所表现,服饰中性别意识的形成受传统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简介:今天的"廖"姓,源自于先秦时期三个以"蓼"为名的古国。拟以"姓氏"义为基本单位,对它不同的历时层面的有关用字进行描写。文献搜索范围限定于甲骨文、金文、十三经和二十四史。希望通过对这些字料的分析,全面、具体地展示姓氏{廖}(1)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字记录的情况和字词关系。
简介:中华文化在台湾地区根深叶茂,大多数台湾民众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叙事中理解和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两岸同胞共享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记忆。但是,在复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台湾民众的社会记忆与大陆民众的社会记忆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台独"势力的操弄下,台湾民众中华文化的社会记忆有逐步淡漠的趋势。因此,在两岸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唤醒两岸同胞共有的中华文化记忆,构建两岸同胞共有的新的社会记忆,消解两岸同胞差异性的社会记忆,对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国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傈僳族是一个横跨中缅泰印四国国境而居的跨国民族。近年来,由于以云南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傈僳族发展促进会等为代表的各个傈僳族学会、研究会的成立,促进了国内外傈僳族群众之间的民间交流与互动。随着族内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及民族精英的引领,傈僳族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具体表现在:缅甸傈僳民族发展党的成立,新族标的产生等。如何正确看待傈僳族民族意识的增强,是我们处理跨国民族问题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简介:摘要:谭凯先生的《肇造区夏: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是一部研究十一世纪宋朝士大夫群体“国族意识”产生的新著作。作者从使臣外交、边防策略、文化分野等六个方面论述这一意识的产生。这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十一世纪东部亚洲海域的国际体系格局以及同时期中外关系提供了全新思路。
简介:在青海蒙古族禁忌习俗中蕴含着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哲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简介:古歌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承载着民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每个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按照社会生活规律创造当下的世界,显示自己本真力量。布依族古歌以韵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充溢着布依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包括创造意识、情爱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呈现出其民族独特的生命观。
简介:问:曹老师,您在20世纪末的10年里担任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的系主任,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时期,工艺美术教学受到了现代设计思潮的巨大影响,今天我们想请您谈谈工艺系在这个时期里是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道路的。首先请谈一下您上任之初工艺美术系的一些情况。
简介:本论文以辽宁诗人的诗歌为中心,探讨了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故乡”意象及乡愁意识。朝鲜族诗歌中“故乡”表现为两个空间,一是移民者的出发地即故国,二是出生地即中国。对于朝鲜族来说,中国是他们生活的源泉,民族传统文化的摇篮,民族共同体的象征。为此,2000年代前后朝鲜族诗歌当中以故乡为题材,抒发对童年故乡的美丽回忆和乡愁或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故乡的回忆、眷恋和伤痛成为了一大主流。
简介:本文借助高清的宜侯夨簋铭文照片,纠正了以往释为“入”的字应为“内”字,并对“立于宜”、“■■”等词句进行了新的解释,梳理了西周时期夨、吴、虞、宜等国族源流脉络。
简介:《商界名家》:近10年来浙江商人在中国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浙商”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他们和其他地方的商人有什么不同?
简介:蒙古族电影曾以民族历史题材为创作中心,挖掘并梳理蒙古族文化的根脉,巩固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并在反观历史的过程中,寻找并确立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平衡点。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的题材类型创作经历了明显的转向,逐渐向生态主义创作靠拢,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反思了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新世纪蒙古族电影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悲剧意识,对文化融合中的草原文化的何去何从做出了深切的思考。
“国族”与“国族文化”辨析
国族颂
回纥族与回纥汗国
清末民初国族建构的困境
蒙古族族源传说与满族族源传说的生态意识探究
蒙古族服饰中的性别意识
国族氏名“廖”的历时用字考察
社会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
近年来傈僳族族内互动与民族意识的增强
从萨满习俗考察蒙古族生态意识
宋代国族主义再思考:读《肇造区夏》
青海蒙古族禁忌习俗中的环保意识
论布依族古歌的生命意识
当代蒙古族诗歌创作与美学意识
曹国昌:装饰美源于意识美
朝鲜族诗歌中的故乡意象与乡愁意识
宜侯夨簋铭文相关史地国族问题补论
姚先国:小农意识会毁了浙商
新时期蒙古族文学批评中的现代意识
新世纪蒙古族电影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价值